语音性别转换器_性别语言研究综述
本文关键词:性别语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性别语言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热门研究点。对国内外的性别语言研究做一回顾,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语言与性别相关研究的框架, 并在一定程度上探讨该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性别语言;性别差异;社会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9-0078-02
引言
性别语言历来是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们感兴趣的课题。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和西方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前一直呈零散状态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鼎盛时期。本文试图对国内外性别语言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视角。
一、国外相关研究
在西方,有关论述女子言语表达特点的最早文献要追溯到17世纪中。早期性别语言研究集中在少数民族部落的语言。1665年,Robin fort所著的Histories Nature Morale desiles Antilles一书,可算是“性别语言”比较早的研究文献了。该书记载了欧洲人初到小安地列斯群岛时,惊奇地发现当地加勒比印第安人男性和女性使用不同的语言(孙汝建,1997 :187)。
但是语言和性别问题真正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是在20世纪初。最早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性别语言”的应首推丹麦语言学家Jespersen。她于1922年在其著作Languag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一书的题为“The woman”的整整一章中描述了公认的女子话语特征。但是这一时期对性别语言的研究算不上系统,只是零碎的讨论或个人的观察和体会。
到了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与女权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性别语言广泛系统的研究。学者们运用社会语言学的一些观点和理论探讨女性言语的特点。70年代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如Lakoff (1975)、Labov (1972; 1975)、Trudgill (1974)、Zimmerman & West (1975)以及Thorne & Henley (1975)等把性别语言的研究又推进了一步。这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男女的英语发音、词汇选择和句式结构等静态语言方面,代表成果有D. Bolinger的Aspects of Language ( 1968)和Language: The Loaded Weapon ( 1980 )、Lakoff的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 (1975)和M. Schulz的The Semantic Degradation of Women(王烈琴2003: 48)。此外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的“纽约市英语的社会分层”(1966)、英国社会语言学家Trudgill(1974) 的“诺里奇英语的社会分层”和Thorne & Henley (1975)的“语言与性别:优势与差异”的研究把性别语言研究推进了一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语言学家对男女言语的差异进行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研究重点是男女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交际风格的动态研究,视野比以前大为开阔。研究集中在话题、谈话量、打断、最少反映、沉默、语境等方面,代表性人物有Beattie (1981)、West and Zimmerman (1983)、Holmes(1986; 1995)、Kipers(1987) 、Swann (1993)、Wood (1994 )、Woods (1989 )、Coates (1993 )、Hirschman (1994)、Tannen (1990)、Sommers & Sandra (1992)等。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对语言性别的差异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在汉语界和外语界都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就其内容方面国内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专著开始提到性别语言问题,如陈原的《语言与社会生活》(1980)和《社会语言学(1983),陈原在《语言与社会生活》一书中,列‘女权运动’和‘语汇的变化’一节专门研究性别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国内最早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性别语言的。此外还有陈松岑的《社会语言学导论》(1985)和《礼貌语言》(1989)、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等。
2.出现了以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言语差异为内容的介绍性或综述性文章。这些综述分别对不同时期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理论进行了评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戴炜栋的“言语性别差异分析综述”(1983),这是对国外20世纪70年代研究成果的总结;八年后,杨永林(1991)对国外20世纪90年代的成果作了详细的评介;而赵蓉晖(1999)、肖建安(2000)、李经纬(2002)的综述基本上代表了当代语言学界关于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的发展趋势。
3.出现了立足于汉语的实际研究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言语差异的文章,如曹耘的“北京话语音里的性别差异”、胡明扬的“北京话‘女国音’调查”、冯江鸿的“英汉赞扬及其应答的性别语用比较”、潘小燕的“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等。
三、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国内外对语言的性别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论积累,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在研究内容上,只研究两性在语言使用方面的性别差异,特别关注性别的歧视问题,却过分强化这种差异,忽视了两性在语言和言语两个层面上的共性。从而把性别在语言使用方面的体现简单化和片面化。
从研究方法来说,国内的语言性别研究还局限在借鉴西方的性别差异研究理论上,研究的层面还停留在介绍西方理论、研究外语为主,兼顾汉外语言性别差异的对比。对汉语词语自身性别差异的规律尚缺乏全面而深入的描写和研究。
四、研究前景探讨
系统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时间不长,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领域有以下发展趋势。
1.研究视角、方法和理论的多样化
语言和性别的问题极其复杂,涉及社会、文化、民族、地域、人的心理和生理等许多方面,与其相关的还有社会地位、角色关系、语言态度、职业性质、受教育程度、社会交往方式、活动范围等诸多因素,因此,单靠一种研究方法、理论很难反映问题的实质。我们应尽可能把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采取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方法,对性别语言做出科学、准确、客观的解释。
2.正确评价性别语言
我们既不能不承认语言与性别差异的存在,又不能夸大这种差异。性别因素不是所有场合的言语交际中的一个典型的变量。语言变异是性别因素和其他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研究中我们不能过分强调一方面的因素,而忽略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
3.对汉语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刘润清(1995:329)强调语言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在国内搞本土化研究,从而认真挖掘汉语特征。国内现有的大部分研究所引的观点和预料都来自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在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语言现象,未必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重视汉语语料、加强本土化研究也符合当代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的多元化、微观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结语
无论社会如何变化,社会总是由男男女女组成的,男女如何使用各自不同的语言进行交际,无疑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研究中,随着社会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不断得到应用,性别语言研究的理论基础将会变得越来越坚实,研究视野将不断拓宽,性别语言研究本身也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Lakoff , Robin. 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 [M] . New York : Harper Row , 1975.
[2]曹耘.北京话语音里的性别差异[J]. 汉语学习,1986,(6):31-32.
[3]冯江鸿.英汉赞扬及其应答的性别语用比较[J].外语研究,2003,(2):18-24.
[4]戴炜栋. 言语性别差异分析综述[J]. 外国语,1983.
[5]胡明扬. 北京“女国音”调查[J]. 语文建设, 1988,(1): 28-33.
[6]李经伟. 西方语言性别差异研究述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1): 11-15.
[7]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995.
[8]潘小燕.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4,(1): 89-92.
[9]史耕山,张尚莲.国内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2006,(3): 24-27.
[10]孙汝建. 语言与性别[M ].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11]王烈琴. 论性别语言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4): 48-50.
[12]肖建安.英语性别语体研究的理论发展及研究方法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2):16 -18.
[13]杨永林.现代英语性别差异研究综述[J].山东外语教学,1991,(2): 39 - 50.
[14]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本文关键词:性别语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8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68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