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变化事件、句式和动词行为类型——领主属宾句的认知语义学研究
本文选题:状态变化事件 + 动词行为类型 ; 参考:《外语教学》2015年05期
【摘要】:以"王冕死了父亲"为代表的领主属宾句式表达了一种状态变化事件,包含了两个变化事件。这一句式中的动词与"了"共同表达了状态变化的语义,但是不同行为类型的动词在进入该结构时受到的限制也不同。由于非宾格动词和少量形容词本身表达状态变化,因此能够不受限制地出现在这一结构中。非作格动词要进入这一句式一般需要在后一名词中增加数量成分,帮助动词表达完成性。对这一句式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事件类型、句式和动词行为类型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Abstract]:A state change event, represented by Wang Mian's dead father, is expressed in the Lords' object sentence, which consists of two changing events. The verb in this sentence and the verb "Xue" jointly express the semantics of state change, but the verbs of different behavior types are subject to different restrictions when entering the structure.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state of the unobjective verb and a small number of adjectives, they can appear in this structure without restriction. In order to enter this sentence, non-ergative verbs usually need to add quantitative elements to the latter nouns to help them express completeness. The study of this sentence pattern is helpful to reveal the interaction among event type, sentence type and verb behavior type.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状态变化动词事件结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4YJA740052)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金立鑫;;从语义特征分析到行为类型分析[J];长江学术;2008年04期
2 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杨素英;从非宾格动词现象看语义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4 金立鑫;;词尾“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1期
5 任鹰;;“领属”与“存现”:从概念的关联到构式的关联——也从“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说起[J];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03期
6 马莉;从论元角度看“王冕死了父亲”[J];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7 黄月华;邓跃平;;论认知语言学百科知识语义观[J];求索;2012年08期
8 韩景泉;领有名词提升移位与格理论[J];现代外语;2000年03期
9 刘探宙;;一元非作格动词带宾语现象[J];中国语文;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志林;;再论汉语宾语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熊仲儒;;领属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黄建清;;时间定位形式在汉英语篇中的组合[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张梦茹;;“S了”的时体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5 王礼正;;两种复杂被字句的生成:句式糅合[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孙娟娟;;表突显结果的“V出O来”构式考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7 方勇;王优;;两种领有名词移位句式中动词的语法和语义分析[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8 王丽欣;现代汉语助词“了、着、过”与俄语动词体的比较研究[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9 刘红妮;;“枕边风”的语汇化[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李雪梅;;移位理论研究现状初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邱林林;;A Brief Syntactic Research on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3 杨海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定位与“管用、精当、易学”——以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了”教学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何晓丽;陈小荷;陈锋;钱小飞;;现代汉语动态助词“了”的自动生成研究[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董双印;;现代汉语体范畴研究述评[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6 梁爽;;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Meaning and Motivation of“Wangmian sile fuqin” from the Angle of Construction Grammar[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三卷)[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3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7 罗天华;施格语言的形态—句法关联[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9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10 王娟;疑问语气范畴与汉语疑问句的生成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宝乐儿;初级阶段蒙古学生汉语发音偏误分析及相应的教学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江苗;马山壮语“形容词+NP”结构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鹿楹鑫;基于韩国人认知方式的初级阶段“V+来/去”结构的教学设计[D];山东大学;2010年
6 陈丹丹;《朱子语类辑略》中“来”的用法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孔燕;《封神演义》处所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秋玲;《元刊杂剧三十种》被动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平;苍溪方言体貌范畴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10 赵丽哲;“S比NP还NP”构式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国辉;;“王冕三岁死了父亲”的认知构式剖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赫钟祥,赵世清;汉语主题句[J];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3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4 顾阳;生成语法及词库中动词的一些特性[J];国外语言学;1996年03期
5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6 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7 杨素英;从非宾格动词现象看语义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8 吴长安;;“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J];当代语言学;2006年03期
9 梅祖麟;;明代宁波话的“来”字和现代汉语的“了”字[J];方言;1981年01期
10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J];方言;198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念赓;英译汉中转译和增加动词问题[J];外语教学;1983年02期
2 金鹏;;西藏现代口语动词的时态和体及其表达方法(兼述动词的特陈式和泛陈式)[J];西藏研究;1984年03期
3 李淑娥;学习动词体貌的实践意义[J];长沙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4 王振华;英语役使动词、感知动词和帮助动词中典型动词在句法上的异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1期
5 彭宣维;动词词组的连带范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杨朝军;动词词组的篇章功能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秦恺;;英汉动词的矢量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02期
8 何伟;闫振华;;从功能视角看英语“动词词组”及其在句法中的不连续现象[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尹春兰;;英语动词词组与词组动词的结构差异[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10 王孟包;浅谈英语复合动词[J];教学研究;1982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林桂蓁;“去留肝胆两昆仑”究竟何解[N];文艺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吕艳辉;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手部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倪兰;中国手语动词方向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李康;英语运动动词的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6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喻敏;虚义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孟丽;现代汉语腿部动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许洪巧;论英语提升动词[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红梅;英朝短语动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5 琚亮;英汉日复合动词对比分析[D];延边大学;2009年
6 郑海丽;谓语位置上的动词自主义隐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朴洪;汉韩视觉动词对比[D];延边大学;2013年
8 吴婷婷;《法言》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徐抒;现代汉语中的代动词“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杨晓微;俄语“动词—客体”语义构造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77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877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