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运动事件的框架结构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运动事件 + 动词框架语 ; 参考:《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以"动词框架语"和"附语框架语"的类型学两分法为基本框架,以路径成分和方式成分的语义句法特点为分析重点,考察英语和汉语的框架结构特点。具体分析路径动词的词库,尤其是汉语"动趋结构"中的趋向成分的语法地位,以及方式动词的语义精细度。比教的结果显示,汉语运动事件的框架结构体现了更多的动词框架框语的语义-句法(语法)特点。
[Abstract]:Based on the typological dichotomy of "verb frame language" and "supplementary frame language", and with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characteristics of path and mode components as the emphasi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fram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exicon of path verbs, especially the grammatical status of the tendency components in the Chinese "verb structure", and the semantic fineness of the modal verbs. The results of teaching show that the frame structure of Chinese motion events embodies more semantic-syntactic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verb frame.
【作者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YJC740107)
【分类号】:H314;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2 阚哲华;;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J];当代语言学;2010年02期
3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宣;;现代汉语类义语素与语义范畴的显性表达[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钟玲俐;;国内外模因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3 曾传禄;;汉语位移事件参照及其格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刘世英,曹华;词序象似性、对称与不对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刘培玉,赵敬华;把字句与主动宾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差异[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刘小川;;浅析汉语趋向范畴语义演变的共性特征[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刘光明;;单音动词后“往”的语法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8 薛玉萍;;汉语运动事件框架语言类型归属的再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秦洪武;崔蓉;;事件共指与话语连贯[J];当代语言学;2009年01期
10 阚哲华;;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J];当代语言学;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2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专;;成语语义非自然式衍变原因浅探[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4 曾永红;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习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凡;现代汉语结果体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李劲荣;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方向红;基于内涵逻辑的现代汉语连接词及关联句式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立;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超女粉丝团名称和成员身份认同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玉兰;古代汉语动词的概念结构及其句法后果[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常婧;汉语动结式致事论元实现的构式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华祚彩;《吕氏春秋》兼语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超;初中级对外汉语精读教材情态补语练习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河斗振;汉韩运动动词事件框架表达的对比分析[D];北京大学;2011年
8 张毅;津巴布韦学生习得汉语述补结构的偏误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祥;基于EEC模型的“MV-Around”构式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陈杰一;“A+V”双音复合词语义组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2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3 李临定;究竟哪个“补”哪个?——“动补”格关系再议[J];汉语学习;1984年02期
4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5 任鹰;;主宾可换位动结式述语结构分析[J];中国语文;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秀平;;运动事件动词语义合并对大学英语教学新启示[J];考试周刊;2008年4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晏诗源;英汉延伸型虚拟位移表达认知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82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982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