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语到准定语:蒙受对象句法实现的机制与动因
本文选题:准定语 + 蒙受对象 ; 参考:《世界汉语教学》2017年01期
【摘要】:本文通过系统考察准定语结构的语法化过程,揭示出这种特殊格式的形成机制和演变动因。结果显示,准定语结构大约在明代萌芽,清代时大量发展,清末和民国时期已完全成熟。实际上,准定语与定语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它们之间形成了发展的连续统。基于此,本文从句法和语义两方面分析了准定语结构的形成机制,并从蒙受对象句法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角度对其演变动因做出探讨。准定语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跟其他相关格式(如"介词+X+VO"、双宾式"VXO")有着密切关系,本文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概括出其语法意义,并进一步探讨了这种结构的存在价值。
[Abstract]: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quasi-attributive structures and reveal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of this special forma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si-attributive structure began to sprout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developed in a large number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late Qing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fact, there are no distinct boundaries between quasi-attributives and attributives, and a continuum of development is formed between them.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quasi-attributive structure from syntactic and semantic aspects, and discusses its evolution mo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sibility and reality of realization of object syntax.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quasi-attributive structur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other relevant forms (such as "preposition X VO" and "double object" VXO "). This paper generalizes their grammatical significance by comparing their differences,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existence value of this structure.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16CYY040) 国家语委项目(批准号:ZDI125-39)的资助
【分类号】:H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敬敏,刘焱;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J];汉语学习;2002年05期
2 刘艳茹;;句法与语义接口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王红旗;;名称名词的句法表现[J];对外汉语研究;2005年00期
4 于善志;;最简方案视角下的不可解特征及其句法操作[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张滟;;话题链的句法-话语界面研究——汉语话语导向类型特征的一个表现[J];现代外语;2012年02期
6 周慧先;试析信息焦点及其句法表现手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6期
7 刘顺;一价名词及其句法表现形式[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杨永忠;;“的”的句法地位及相关理论问题[J];汉语学报;2008年03期
9 谢晓明;王宇波;;管控动宾超常搭配的若干句法因素[J];语文研究;2009年02期
10 王珏;汉语生命范畴及其词汇、词法、句法表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红旗;;也谈类指(提要)[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高迎泽;张瑾;;命题、语用与动词句法表现的多样性[A];2007年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刁世兰;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罗天华;施格语言的形态—句法关联[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琛欣;《韩非子》工具格的句法表现及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2 朱佳蕾;形态句法界面:汉语动名复合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韩婷;钢琴教学中“音乐句法”的培养[D];天津音乐学院;2013年
4 赵国军;从句法偏移看主观性对句法的介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晋;英汉给予类动词的概念化特点和句法表现[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蕾;“是……的”句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分析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邵灵琳;论汉语“小夸张”[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静;“V起”的句法、语义及语法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王丁丁;正阳方言语气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10 鲁娜;副词“倒”的多角度考察[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12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012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