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性别身份视角下中国大学生微信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7 22:40

  本文选题:中国大学生 + 微信名形式 ; 参考:《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名字与身份的关系研究一直为学者所关注,不少学者指出名字能够折射诸如民族身份、文化身份、宗教身份、性别身份等身份要素。性别身份作为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微信的迅猛发展及微信使用的普及,微信研究也吸引了很多研究者。而大学生是喜欢使用微信的主要群体之一,所以本文以中国大学生微信名为研究对象,根据阿什莫1990年提出的多维性别身份理论,旨在了解大学生微信名与其性别身份是否有关系。全文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具体如下:(1)大学生微信名命名的形式与其性别有无关联?如果有,有什么样的关联?(2)大学生微信名命名的内容与其性别有无关联?如果有,有什么样的关联?(3)性别身份中的什么因素对大学生命名微信名的形式、微信名的内容产生影响?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三所高校484位中国大学生微信名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了定性、定量调查分析,研究发现:(1)微信名命名的主要形式包括:数字、外文、简体中文、繁体中文、符号、汉语拼音及混合类。数据显示,大学生微信名命名的形式与其性别之间虽然总体而言不存在显著关联,但是还是可以看出男生偏向选择数字、混合类作为其微信名的形式,女生偏好选择符号、外文形式。(2)微信名的命名内容主要包括:人名、动植物名,自然现象、娱乐、情感、幽默、专有名词及其他情况。大学生微信名的命名内容与其性别间存在显著关联。男生喜欢微信名中包含人名、情感的内容,而女生则喜欢微信名中包含动植物、专有名词的内容。(3)就微信名的形式而言,性别身份中的社会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微信名的形式与其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关联的主要原因。男生偏向数字、混合类作为其微信名,女生偏向符号、外文等作为其微信名是由于风格行为、生理特征、外形特征的不同所致。就微信名的内容而言,大学生微信名命名的内容与其性别间之所以存在显著关联,主要是由于男女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社会交往意图的强弱及性别定式等因素所致。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me and identity has always been concerned by scholars. Many scholars have pointed out that names can reflect identity elements such as national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religious identity, gender identity and so 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ntity, gender identity has been concerned by researchers all the tim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eChat and the popularity of WeChat, WeChat has attracted many researchers. College students are one of the main groups who like to use WeChat, so this paper takes WeChat name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multidimensional gender identity theory put forward by Ashmore in 199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out whether the WeChat nam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related to their gender identity. The full text revolves around three questions, as follows: 1) does the for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eChat name have any relation with their gender? If so, what kind of connection is there? (2) does the content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WeChat name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its gender? If so, what are the factors in gender identity that affect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WeChat name for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forms and contents of the WeChat names of 484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Kunming, Yunnan Province,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forms of naming WeChat names include: numbers, foreign languages,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Chinese. Symbols, Pinyin and mixed classes. The data show that although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or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eChat name and their gender,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male students prefer to choose the number, the mixed class is the form of their WeChat name, and the female students prefer to choose the symbol. The names of WeChat include human names, animal and plant names, natural phenomena, entertainment, emotions, humor, proper nouns and other situation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t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eChat name and their gender. Boys like WeChat names, emotional content, while girls like WeChat names containing animals and plants, proper noun content.) in the form of WeChat names, The social factor in gender identity is the main reason why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orm of WeChat name and gender. Boys bias to numbers, mixed classes as their WeChat names, girls bias symbols, foreign language as their WeChat name is due to style behavior,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ppearanc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asons. As far as the content of WeChat name is concerne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tent of WeChat name and its gender, mainly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interest and hobby of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the strength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intention and the gender stereotype and so on.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1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媛;;论《中国佬》中华裔男性性别身份之转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2 何茜;钱激扬;;性别表演理论下爱密利亚的性别身份解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3 陆鸣;陈瑜;;双重身份认同——《穿越种族线》中关于性别和文化身份的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4 陈宵;;父权统治下的性别身份缺失——论《小武》、《任逍遥》等影片中的女性形象[J];艺苑;2009年08期

5 孙媛;;文化变性:论《中国佬》中华裔男性性别身份之转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6 赵彦青;;劳伦斯的性别身份与意识形态[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9期

7 向梅林;;性别身份的边缘处境与言说空间的主体中心——李清照文化角色的位移[J];民族论坛;2006年10期

8 李丽华;杨政红;;性别身份与种族身份的冲突、流变与杂合——华美女性文学性别身份与种族身份的建构[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陈钰;黎清群;;译者的性别身份流动——析The Colour Purple的中译本[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0期

10 李素琼,肖敏;性别身份在社会语言中的建构[J];求索;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占安;;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大学生[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王兵;苑奇辉;曹天民;;关于中国大学生心智脆弱的分析与预警[A];校园拒绝邪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反邪教协会第六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岳晓东;;培养幽默品质——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许声宏;杨旖旎;;空手道运动在中国高校的推广及管理[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5 吴荣先;RonaldF.Levant;;性别和社会发展对中国大学生男性观念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贾方舟;男性艺术的迷思[N];中国妇女报;2003年

2 袁浩龙;我的性别身份是什么?[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3 柳晓森;首届“中国大学生自强奖学金”颁发[N];人民日报;2008年

4 记者陈欣然;津门三学子成“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N];天津教育报;2009年

5 杨妤;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公益论坛举行[N];人民政协报;2007年

6 记者 黄征邋通讯员 周苏展 黄伟;当选全国自强之星标兵[N];长江日报;2008年

7 刘晓星 记者 徐天宇;鞍山4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N];鞍山日报 ;2008年

8 记者 黄永礼;四学子自强获殊荣[N];安徽日报;2009年

9 记者 张守帅;我省3学子当选“自强之星标兵”[N];四川日报;2009年

10 记者孟进 柏蓓;激发中国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N];中国民航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定文;性别身份视角下中国大学生微信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

2 曹诗娴;萨拉·沃特斯《轻舔丝绒》和《荆棘之城》中女同性恋的性别身份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3 肖渺;中文网络征婚广告中性别身份的批评性话语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4 杨奥琳;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论《副总统》女主角的性别身份构建[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5 王茜;“女汉子”性别身份在话语中的体现[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6 贾茵;文化创伤视域下的华裔美国男性性别身份建构[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7 罗伟文;性别身份的不稳定性和多样性[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韩艳梅;中文博客语篇中的性别身份与认同:超女评论背后的身份认同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9 李文霞;论《天使在美国》中的性别操演[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颖;个人博客中性别身份的话语构建[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327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0327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6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