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面向计算的现代汉语双音词分离及其语法意义与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05 09:54
【摘要】:汉语缺乏严格的形态束缚,在句子里双音词经常由于嵌入相关句法成分而呈现出分离。为了提高自然语言处理中语段分词、词性标注及基于规则的句子语义计算的准确性与有效度等,文章系统考察了现代汉语里典型词与离合词的分离现象,挖掘并刻画出它们各自形成的语法动因、条件、意义以及分离而成的成分的语法特性等,从而对现代汉语中双音词的分离做出了系统多层级的理论思考。文章指出典型词的分离是语用作用的结果,分离结构的意义是主观的;而离合词分离是句法语义作用的产物,意义是客观的。
[Abstract]:Chinese lacks strict morphological constraints, and disyllabic words are often separated by embedding relevant syntactic elements in sentenc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validity of segment segmentation, part of speech tagging and sentence semantic computation based on rule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separation of typical words from clutch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This paper excavates and characterizes the grammatical drivers, conditions, meanings and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parated elements, and makes a systematic and multi-level theoretical thinking on the separation of disyllabic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separation of typical words is the result of pragmatic function, and the meaning of separation structure is subjective, while the separation of separation words is the product of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unctions, and the meaning is objective.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202193) 中央专项配套资金青年人才培训与研究支持计划(WXY201F032) 重庆师范大学基金(14XYY032)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薛宏武;;“有着”语义语法功能的形成及其“着”的问题[J];汉语学习;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华;;汉语里的“话题问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李学军;试论“程度词+名词”结构中的名词语义特征[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刘文欣;“程度词+名词”结构中名词语义特征初探[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4 彭利贞;论动力情态的现实否定[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5 刘俊莉;;句式功能义的词汇化例谈[J];长江学术;2006年02期

6 郭婷婷;;信息结构对“X-neg-X”正反问问标的语法制约[J];长江学术;2009年04期

7 郭婷婷;;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混合问句初探[J];长江学术;2010年04期

8 萧国政;姬东鸿;肖珊;;Ontology的类型及汉语词网的Ontology结构[J];长江学术;2011年02期

9 李文莉;“上下结构”的隐喻点分析[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10 郭锐;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严辰松;;英汉语双及物构式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董宪臣;;非“给予”义双宾动词的语义分析——兼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4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舒江波;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复句关系词自动标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谢元春;女性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鸣;汉英事件名词比较[D];南昌大学;2010年

2 袁竹筠;汉语兼语句与英语复合宾语句的对比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艳华;《型世言》范围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帅强;汉语新被动结构与权势关系[D];西南大学;2011年

5 郭彭冰;现代汉语予夺不明义双及物结构歧义现象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颖;介词结构“在X下”的综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玮;“固然”的语义分析及篇章功能[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许逦雯;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定状移位现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盼;中方答记者问语篇中名词化现象及其翻译的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10 江海珍;汉语名量构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储泽祥;王寅;;动词的“重新理解”及其造成的影响[J];古汉语研究;2009年03期

2 薛宏武;;“有所”的语法化及其表量功能的形成[J];古汉语研究;2009年03期

3 薛宏武;闫梦月;;“有请”的语法化及“有”作为主观表达词缀的形成机制[J];汉语学报;2011年02期

4 萧国政;;句子信息结构与汉语语法实体成活[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4期

5 曹秀玲;“得”字的语法化和“得”字补语[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薛宏武;闫梦月;胡惮;;主宾关联句、偏离成分及其词汇化问题[J];语文研究;2011年03期

7 邢福义;;小句中枢说[J];中国语文;1995年06期

8 戴耀晶;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占先;《诗经》双音词(含多音词)分析(下)[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陈宝勤;试论汉语语位构造双音词[J];语文研究;2004年01期

3 朱志平;双音词偏误的词汇语义学分析[J];汉语学习;2004年02期

4 丁桂英;汉语双音词的融合与分解[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路飞飞,张科晓;《左传》杜注中双音词的结构类型与特点[J];太原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宁燕;《论语》双音词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尹艳普;;双音词的界定及成因、来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8 刘川民;双音词能构成语言美[J];川北教育学院院刊;1989年02期

9 ;“期”和“企”的区别[J];新闻实践;1997年01期

10 马琳;;现代汉语双音词发展动因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10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罗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探索汉语双音词成词方式与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王一民;怎样掌握“应”的两种读音?[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汉语书面上的“儿”有几种读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朱志平;汉语双音词的属性测查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宏伟;《楚辞》双音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谢荔;新时期现代汉语新兴双音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 韩忠治;《韩诗外传》双音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炎飞;《庄子》内、外、杂篇双音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艳娜;金文常用双音词释义[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清华;郭璞《尔雅注》双音词研究[D];鲁东大学;2008年

7 张伟;《春秋经传集解》双音词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晓竹;《维摩诘所说经》双音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9 曲春雪;武丁时期甲骨文双音词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刘冰洁;《儒林外史》双音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239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2239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8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