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研究的对象和材料问题——兼与刁晏斌先生商榷
[Abstract]:The object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is the history of oral Chinese. The history of oral Chinese is consistent. The classical Chinese of the pre-Qin Dynasty and the vernacular language after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re both based on the spoken Chinese at that time. The oral materials from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Sui Dynasty are relatively poor. From the ancient "classical Chinese" to the "vernacular" after the Tang Dynasty, there seems to be a precipitous mutation in the middle. This cannot be the case. The process of gradual change occurred in the middle ancient Chinese stage of about 600 years, but due to the lack of oral literature, this gradual change is still hidden and unreal.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should be based on spoken materials. The situation of ancient literature is very complex, in terms of oral na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1) more close to spoken. This exists in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is the basic basis for the study of oral history. This can be done in a certain way to peel out the spoken elements. At present, it is common that the conclusion is not in line with the reality,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purpose of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oral English, and needs to be rectified.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中文系暨汉语史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B09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6JJD740015)
【分类号】:H1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刁晏斌;;传统汉语史的反思与新汉语史的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02期
2 汪维辉;;现代汉语“语体词汇”刍论[J];长江学术;2014年01期
3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是什么?[J];中国语文;1987年05期
4 俞敏;;高鹗的语言比曹雪芹更像北京话[J];中国语文;1992年04期
5 汪维辉;胡波;;汉语史研究中的语料使用问题~——兼论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J];中国语文;2013年04期
6 鲁国尧;;宋代辛弃疾等山东词人用韵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维辉;;汉语史研究的对象和材料问题——兼与刁晏斌先生商榷[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04期
2 张世渊;;《新疆图志》的语言特点和语料价值[J];绥化学院学报;2017年05期
3 杨振华;;常用词“橐、囊、袋”的历时更替及相关问题[J];汉字文化;2017年01期
4 刁晏斌;;关于文言史的几个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5 张福通;张寒冰;;语体变换、语用原则推动下的词汇化——以“尤其”为例[J];语言科学;2017年01期
6 刘凌;;虚词研究中应重视语体差别因素——以战国楚简虚词研究为例[J];华西语文学刊;2016年02期
7 刘晓兴;Chen Lian-jun;;“洗脚”概念表达方式的历时演变[J];古汉语研究;2016年04期
8 张亚茹;;语体差异与因果关系词“故”[J];古汉语研究;2016年04期
9 王刚;;现代汉语“好(一)个NP”研究综述[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9期
10 刁晏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多元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昭聪;;汉语白话史及其研究意义——兼评徐时仪《汉语白话史(第二版)》[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2 郑伟;;汉语方言语音史研究的若干理论与方法——以吴语为例[J];语言科学;2015年01期
3 乔全生;;历史层次与方言史研究[J];汉语学报;2014年02期
4 郭锡良;;汉语史的分期问题[J];语文研究;2013年04期
5 张庆冰;;汉语史分期研究中的史料观[J];史学月刊;2013年09期
6 谢序华;;从唐宋古文与《左传》的比较看唐宋古文主语的发展——唐宋仿古文言与先秦文言句法比较研究[J];古汉语研究;2013年01期
7 冯胜利;;语体语法:“形式-功能对应律”的语言探索[J];当代修辞学;2012年06期
8 赵振铎;黄峰;;论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汉语史略》之一[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9 江蓝生;;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J];中国语文;2012年04期
10 朱庆之;;上古汉语“吾”“予/余”等第一人称代词在口语中消失的时代[J];中国语文;201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无未;邸宏香;;汉语史研究基本理论范畴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2 王建军;;语言科技新思维与汉语史研究的现代化[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李无未;李光杰;;试论汉语史研究史评理论范畴[J];东疆学刊;2012年01期
4 赵振铎;黄峰;;论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汉语史略》之一[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5 张晓涛;;关于汉语史史评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年12期
6 唐贤清;;汉语史研究中的类型学和信息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9期
7 任玉函;;汉语史分期及其相关问题[J];东南学术;2013年01期
8 张庆冰;;汉语史分期研究中的史料观[J];史学月刊;2013年09期
9 任学良;汉语史研究中的基本观点[J];求是学刊;1987年03期
10 李葆嘉;汉语史研究“混成发生·推移发展”模式论──汉语史研究理论模式论之五[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东辉;;古籍辑佚与汉语史研究[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2辑)[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宿娟 商务印书馆;汉语史研究 要有“分”有“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新世纪汉语史发展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杭州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刁晏斌;引入现代汉语史的观念[N];社会科学报;2007年
本文编号:2318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318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