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指示词语法化的语义制约条件
发布时间:2018-11-19 18:39
【摘要】:本研究以Himmelmann(2004)以及Traugott(2014)基于句法环境的语法化理论为分析框架,借鉴Deissel等学者关于指示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成果,尝试通过详细的历时描写与分析来探求汉语指示词语法化过程中语义演化的普遍规律与制约条件。指示词是专门实现指示功能的一个封闭词类,词项虽寥寥无几,却对语言的指称体系的构建发挥基础性作用,也是诸如冠词、第三人称代词、非动系词、焦点标记、标句词等数十个功能词项语法化的起始源点。语法化是一个实词变虚,虚词更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新的语法结构和新的功能词项,实词语法化的语义演化机制主要有隐喻扩展,语用推理、类推、和谐以及语境吸收等。指示词作为一类具有语境敏感特征的功能词,语法化的源域词项是功能词,目标域词项也是功能词,由于源域词项性质与实词不同,语法化过程势必也有所不同,因此指示词的功能和语义特征在语法化过程中的演化规律和机制是本研究探讨的核心问题。Holger Diessel(1999a)基于指示词句法分布提出了指示词语法化的四条路径,即代名、饰名、区别性、饰动,前三条路径上的语法化现象在汉语中表现明显。本文对汉语指示词体系的历时变化和语法化状况做了细致调查后,分别从前三条语法化方向抽取了关系词、冠词和系词等作为研究的目标域词项。对指示词的语义演化调查从源域指示词为起始,首先分析了指示词的基本功能、用法和语义特征,得出有定性、可识别性、主观性是其固定不变的语义特性;然后将语法化过程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等阶段,描写并分析了源域指示词向目标域词项关系词、冠词、系词语法化的过程中语义演化的特征与句法环境,调查有定性、可识别性通过何种方式编码入语言结构;再从共时平面分析语法化目标词项的语义特征,并归纳总结得出这一过程中语义演化的规律与机制;最后本文从三个历时研究中得出了指示词语法化中语义演化的共性特征与制约条件。本研究的历时分析以有定性和可识别性在语法化各阶段的实现与演化方式为重点。所用语料跨度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到现当代文学作品,历时三四千年。出土文献语料以权威的文献研究资料为来源,传世文献语料主要从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提取,并对其中二十余部文献做了穷尽式的数据统计与分类归纳研究。在研究中,本文使用的方法有:(1)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2)共时比较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3)定量统计与抽样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关系词、冠词、系词语法化描写研究的过程中本文发现:(1)指示词“者”在向关系词语法化的过程中,从中心词和关系词的语义特征角度看,“者”字无核关系句到有核关系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体。关系词和中心词在语法化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方定指性、可识别性强,另一方则缩小变弱;(2)“者”的衰亡和话题、焦点、以及句子成分重量相关;(3)冠词编码了有定性和具体性等语义特征,从指示词到冠词的语法化实际上是有定性的演化,即从语用有定性向语义有定性发展,这是判断冠词语法化程度强弱的标准;(4)汉语系词“是”语法化受话题化的影响,系词的语法化过程就是指示词“是”将指示成分、有定成分转移到前项(话题或主语)的过程。上述三个目标词项在语法化过程中语义演化具有共同特征,都经历了语义缩减与语义丢失,其中复指结构和话题化对语法结构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具体表现如下:(1)在语法化过程中指示词首先失去最基本的外指指示功能,呈现出中性指示的特征,并逐步在外指和内指情景下完全具有非指示性;(2)语义泛化过程往往以复指为手段,发挥复指作用的指示词与共指的名词短语或先行词以及主谓结构联系紧密,共同实现指称体系的明确性,结构的紧凑化;(3)指示词的语义随着话题化程度的深入而虚化程度加深,指示词最终借助话题化达到语法化,其中根本动因是话题达到自身的有定性与可识别性的需求。汉语话题要求其必须是有定的可识别的,因而从根本上讲是有定性对指示词的语法化发挥了制约作用,指示词的语法化过程就是指称体系重新构建的过程;(4)实词语法化的语义演化机制在指示词语法化的各个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现,但在指示词语法化过程中发挥明显作用的是有定性和可识别性。这些研究发现表明在指示词的语法化中语法和语义之间通过有定性、可识别性达到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语法化过程中(即语法的形成过程),指示词主要以复指、话题化为手段来实现有定性与可识别性从源域词项转出到目标域词项及其相关构式中。在语义演变过程,指示词的本质属性并未发生改变,其语法化的实质是形式-意义的再配对过程,最终目的是达到指称体系的再确立。本研究的主要贡献是:(1)系统梳理并描写了汉语关系词、冠词和系词语法化的过程,并为部分疑难问题提出辅证或解决方案;(2)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汉语指示词语法化的语义制约条件;(3)将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用于具体的语言分析并相互验证;(4)探明指示词语法化过程与语言内部结构调整相关,语言接触等因素与其关联性并不明显,即指示词语法化过程中语言内部结构的调整因素大于外部影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146.3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平;;汉语定指范畴和语法化问题[J];当代修辞学;2016年04期
2 甘俊华;;《墨子》中指代词“是”的回指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3 丁健;;路桥话主观量标记“个”的来源——兼与普通话比较[J];语言研究;2016年02期
4 刘辰诞;;边界移动与语法化[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5 邓云华;申小阳;曹新竹;;英汉关系分句语法化的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年03期
6 张新华;;“是”类系词再研究[J];语言研究集刊;2014年02期
7 邓炯;;法语句子的话题及话题化现象探索[J];法语学习;2014年03期
8 潘玉坤;周颢;;“者字结构—关系从句—话题”浅议——以《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为例[J];中国文字研究;2014年01期
9 邢志群;;o"姙姙法化中的姙┲匦路治龊蛫,
本文编号:23430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343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