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批评第三季——兼及我的译者行为批评思想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译者行为评价”(11FYY0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译者行为研究”(10YJA740132)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籍翻译家翻译行为共性研究”(14YYB002) 扬州大学高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周领顺;;应用翻译之译者角色化行为分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4年02期
2 马会娟;;加拿大学者视角下的当代西方翻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3 周领顺;;译者行为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译者行为研究(其一)[J];外语教学;2010年01期
4 杨晓荣;略谈我国翻译研究中为什么没有流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2期
5 季羡林;;《成语源流大辞典》序[J];中国语文;2003年05期
6 许钧;;翻译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J];中国翻译;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耀先;;略论语言翻译与文化翻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赵博;;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下的诗歌翻译[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周开鑫;;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尴尬[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胡琳;顾正阳;;古诗词英译中的以动衬静[J];大家;2012年11期
5 朱敬才;;从翻译本质看翻译标准应具备的特征[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陈琪;;从接受美学视角看电影翻译的功能等价[J];电影文学;2009年24期
7 冷锦英;;对外宣传的英译的归化与异化取舍[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04期
8 周领顺;;“神似”、“化境”之辨的译者行为视角——译者行为研究(其八)[J];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04期
9 唐文俐;黄敏华;;隐喻意识与高级英语教学[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胡安江;胡晨飞;;再论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以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全红;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朱明海;许渊冲翻译研究:翻译审美批评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张慧琴;高健翻译协调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李洁;琴声何处不悠扬[D];苏州大学;2008年
7 黄中习;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罗承丽;操纵与构建: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9 曾文雄;翻译的文化参与[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献珑;译学范式转换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娜;从叙事学角度看记录片字幕的翻译[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2 陈琪;[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孟怡村;基于语料库的《论语》核心哲学术语翻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刘君婉;功能加忠诚理论视域下的文学翻译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5 罗庆;从接受理论的角度谈王维山水诗翻译中的风格重现[D];三峡大学;2011年
6 李艳;道格拉斯·罗宾逊翻译身体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7 苏日古嘎;蒙古族翻译教学[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8 庞卓;中俄互译中文化差异及翻译技巧探析[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9 封虹虹;文本内外的协调员[D];厦门大学;2006年
10 陆彦;多元系统理论及其在商务翻译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妮·布莉塞特;李存娜;;文化视角下的翻译[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1年01期
2 谭载喜;;译者比喻与译者身份[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许钧;对翻译的历史思考──读《从西塞罗到本雅明》[J];上海科技翻译;1999年03期
4 申雨平;《描写性翻译研究内外》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1期
5 穆雷;用模糊数学评价译文的进一步探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6 吕俊;论翻译研究的本体回归——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周宪;;文化研究:为何并如何?[J];文艺研究;2007年06期
8 钱冠连;证伪论与语言学研究-西方语言哲学系列研究(之七)[J];现代外语;2002年02期
9 任晓霏;冯庆华;;译者对翻译对等的操控——意识形态与诗学追求[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杨自俭;我国译学建设的形势与任务[J];中国翻译;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成军;翻译批评管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2 王治江,李瑾瑞;浅说翻译批评[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肖水来;再论翻译批评[J];咸宁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吴斌;浅谈新时期的翻译批评[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方灿;翻译批评:从印象到科学——浅谈翻译批评的科学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6 胡德香,熊秋香;文化翻译批评初探[J];语言与翻译;2004年04期
7 吴艾玲;内部翻译批评的三大视野[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5期
8 汤(笋口);翻译批评的理论思考[J];民族论坛;2005年06期
9 刘雪芹;翻译批评要有多维意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翁凤翔;翻译批评标准意义的新视角[J];上海翻译;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袁朝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价值中立、方法多元与翻译批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吕俊;;价值哲学与翻译批评学[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黄忠廉;;翻译研究的“两个三角”——以翻译批评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胡德香;;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志强;;言语语境特征分析、翻译及翻译批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张爱真;;论翻译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咸立强;;文学场域视野里的前期创造社翻译文学批评[A];“走向世界的郭沫若与郭沫若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8 陈福康;;茅盾对翻译理论的贡献[A];茅盾研究(第六辑)[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实习记者 傅小平;“新的译著精品太少了!”[N];文学报;2005年
2 王理行;出色的译作:既经得起读 又经得起对[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蓝仁哲;文学翻译的困境与出路[N];文艺报;2010年
4 何娅;版权贸易喜人 译著质量堪忧[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肖维青;多元动态翻译批评的建构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2 赵冬梅;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于连江;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4 张晓梅;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冷惠玲;论译者风格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冯晓黎;帛书本《老子》四英译本的三维审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宁;中国翻译批评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潘倩;中国20世纪20至60年代翻译批评主体论述的回顾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崔英;综合性翻译批评新模式[D];山东大学;2007年
4 高宇征;动态多元的翻译批评标准探索[D];河北大学;2009年
5 方钱;翻译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文娟;中国翻译批评现状及其文化思考[D];山西大学;2011年
7 胡伟;翻译批评:一场多边对话[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张文艳;翻译批评综合模式初探[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于超;从译作序言看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龙明慧;基于翻译过程研究的翻译批评模式[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35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535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