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概念整合视角下汉语服饰类成语转喻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1 07:00
【摘要】:成语以语言为载体,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文化心态、政治制度、宗教观念等的变迁。在成语的意义构建过程中,概念转喻发挥了重要作用。成语凝练的特性要求实现信息最大化原则和经济最大化原则的统一,而概念转喻为其提供了一套有效合理的方式,即人们可以选择具有凸显、重要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然而,较少有学者研究成语中概念转喻的构建过程,更鲜有目光投向成语中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服饰类成语。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念整合理论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概念整合理论通过构建及操作心理空间来解释人类思维活动的认知过程,能够深化人们对语言意义建构过程的理解。本研究在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转喻整合模型并用之解释服饰类成语中概念转喻的构建过程,以期探讨概念整合理论对概念转喻构建的解释力、服饰类成语中概念转喻的具体构建过程以及服饰类成语中转喻构建的影响因素等问题。本研究使用的语料来源于《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和《汉语成语大词典》(华语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研究发现:一、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一个普遍的意义构建模型,可为转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但该理论太过宽泛,在解释概念转喻时缺乏具体有效的工作机制,本文提出的转喻整合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点;二、服饰类成语中转喻的构建基于两个输入空间,其中框架空间提供抽象的转喻关系,目标空间提供成语的字面意义。在整合空间中,两部分元素经过组合、完善和精致加工,产生成语字面义与隐含义之间的转喻关系;三、在服饰类成语转喻意义的构建过程中,物质水平、感知选择、文化偏好和政治制度等是影响转喻构建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一,通过构建转喻整合模型,明确了概念整合理论对概念转喻的解释力;其二,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了解成语意义的构建机制,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成语,减少机械式记忆。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H13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贵祥;;转喻映射的分类与特征[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3年02期

2 胡晓青;;试论转喻在庭审话语中的三种作用[J];宿州学院学报;2018年11期

3 席建国;;复杂转喻现象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1期

4 王跃平;;概念理论视域下的转喻分类[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5 王琴;J.Littlemore;;《转喻:语言、思维和交际中隐藏的捷径》评介[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06期

6 崔玉莹;;批评转喻分析模式下的“冲突”转喻研究——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声明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05期

7 马瑞洁;;叙事绘本中情绪隐喻和转喻的动态构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3期

8 石宝梅;;浅析汪曾祺小说中的转喻现象[J];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10期

9 李红娟;严敏芬;;转喻概念化时间的理据浅析[J];文教资料;2016年31期

10 汪洋;;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J];文教资料;201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卢卫中;刘玉华;;试析概念转喻在小说叙事和理解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刘春伶;;认知转喻与英语教学论纲[A];2019年“一带一路”与长三角经济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9年

8 黎雨薇;;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隐转喻认知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陈香兰;;前置语境信息对转喻理解的影响:基于眼动实验[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10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讲师 陈禹;无处不在的隐喻与转喻[N];社会科学报;2019年

2 刘辉;是“转喻”,,还是“领有”?[N];语言文字周报;2019年

3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4 杨义;文学:生命的转喻[N];光明日报;2007年

5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赵彦春;为何?何为?叩问无所不在的隐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6 王lN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N];中华读书报;2018年

7 孙馥秀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梁晓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说“硬核”[N];语言文字报;2019年

8 蒋蓝;词典式写作的地缘性转喻[N];中华读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杨成虎;语法转喻的认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高翠雨;认知语义视阈下英语逻辑转喻的意义识解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静;英语名化的语法转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10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爽;中国茶名的隐喻转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

2 崔玉莹;概念整合视角下汉语服饰类成语转喻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3 胡晓青;批评转喻分析视角下的庭审话语分析[D];山东大学;2019年

4 徐畅;转喻视域下新兴主观评议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5 郭娜;俄汉电信词汇的转喻生成机制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6 郝丽娟;《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英译过程中的概念转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8年

7 晁燕玲;语篇连贯的转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8 陈会彬;宋词中转喻的认知分析及其英译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9 祁瑶;中国教育新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转喻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年

10 李炜炜;中美政治新闻中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10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610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a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