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返回义”趋向动词“回”“回来”“回去”偏误研究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H1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亚娟;;《鼻奈耶》中趋向动词“来”“去”研究[J];昭通学院学报;2018年03期
2 姚亦登;;潼关方言的趋向动词[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05期
3 延俊荣;;山西平定方言“起”“去”的趋向动词化[J];汉语学报;2015年01期
4 曾常红;白水振;;复合趋向动词中“去”的价值[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年06期
5 邵明园;;从趋向动词到示证标记——藏语组语言示证标记■的语法化[J];藏学学刊;2016年01期
6 张帆;;论“来”、“去”的运动轨迹[J];北方文学;2017年09期
7 乔妍;;浅析复合趋向动词“下来”和“下去”[J];青年文学家;2016年15期
8 沈光浩;;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来”类趋向动词[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4期
9 王媛;;跟趋向动词有关的偏误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黄德根;刘小华;李丽双;;汉英机器翻译中趋向动词处理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书盈;韩奔;茹鲜姑丽·吾拉音;秦越;;英汉语方向/趋向动词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A];2017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2 胡习之;;现代汉语中还有“动词+将+趋向动词”格式[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3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立君;;“V+过”的语义分化及主观认知差异[A];《国际汉语学报》第7卷第1辑[C];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PHAN HOANG ANH(潘黄英);趋向补语的汉越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5 杨宇枫;近代汉语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6 贾红霞;普通话儿童空间范畴表达发展的个案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7 黄雪霞(Ng Sock Hia);现代汉语“起”、“上”组趋向范畴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一涛;山西文水方言的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蔡tq;汉语趋向范畴的跨方言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10 阮氏青兰(Nguyen Thi Thanh Lan);汉—越语空间位移范畴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琳颖;基于语料库的“返回义”趋向动词“回”“回来”“回去”偏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皮扬洋;湖南澧县方言趋向动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王雅倩;现代汉语高频趋向动词的型式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4 夏静;趋向动词“起”的历时语义地图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8年
5 陈钰;《红楼梦》趋向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6 冯杰;复合趋向动词“下去”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年
7 朱丽;蒙古族学生的汉语趋向动词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7年
8 薛怡;复合趋向动词“出来”语义的多角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婷婷;复合趋向动词不对称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10 艾沙沙;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的不对称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14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814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