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基于语料库的“返回义”趋向动词“回”“回来”“回去”偏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8 15:49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趋向动词的教学一直是一项重难点,汉语学习者在学习、使用的过程中都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对此,笔者就选取一组具有近义性质的趋向动词——均带有“返回义”的“回”“回来”“回去”,进行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这一组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同样有着极高的偏误率。为探索其中的原因,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和使用趋向动词“回”“回来”“回去”的正确率。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从偏误情况、本体研究、教学策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全面介绍了选题的研究价值、意义和可行性;并对学界的相关论述加以概述,包括对趋向动词的判定,相关内容的本体研究及偏误分析研究等。此外,还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第一章是趋向动词“回”“回来”“回去”的偏误类型分析。该章共计两节内容:第一节是趋向动词“回”“回来”“回去”的偏误类型,其中包括混淆、遗漏、误加及错序问题。此外,还列举了部分由于对其他汉语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在趋向动词“回”“回来”“回去”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第二节是从学生习得目的语汉语的角度出发,对偏误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二章是对趋向动词“回”“回来”“回去”的语义特征研究。该章共计三节内容:第一节是对语素“回”“来”“去”表趋向性义位的分析,并分别提取语义特点;第二节是“回来”“回去”语义特点提取,从语义组合角度分析“回”“来”“去”组合时对原有义域的补充;第三节是趋向动词“回”“回来”“回去”认知图式分析,在前两节分析的基础上,制作出相应的认知图式。第三章是趋向动词“回”“回来”“回去”的句法功能探究。该章共计三节内容:第一节是趋向动词“回”“回来”“回去”充当的句法成分分析;第二节是趋向动词“回”“回来”“回去”与宾语搭配时,宾语的位置分析;第三节是趋向动词“回”“回来”“回去”搭配补语的结构分析。第四章是趋向动词“回”“回来”“回去”的教学方法。该章结合偏误分析及本体研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共计四节内容:第一节是对比分析法,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其中分为语际对比和语内对比;第二节是设置情境法,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学生提供图式创造情境;第三节是归纳总结法,即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掌握正确的规则和用法;第四节是循序渐进法,指明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采取先易后难的教学顺序。第五章是对趋向动词“回”“回来”“回去”教学效果的检验和反思。该章共计三节内容:第一节是对测试试卷,包括题型、题量等方面的介绍;第二节是对测试结果的记录;第三节是教学反思,通过学生成绩进一步检验教学的效果,查看学生对趋向动词“回”“回来”“回去”的掌握情况,对教学中仍旧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H1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亚娟;;《鼻奈耶》中趋向动词“来”“去”研究[J];昭通学院学报;2018年03期

2 姚亦登;;潼关方言的趋向动词[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05期

3 延俊荣;;山西平定方言“起”“去”的趋向动词化[J];汉语学报;2015年01期

4 曾常红;白水振;;复合趋向动词中“去”的价值[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年06期

5 邵明园;;从趋向动词到示证标记——藏语组语言示证标记■的语法化[J];藏学学刊;2016年01期

6 张帆;;论“来”、“去”的运动轨迹[J];北方文学;2017年09期

7 乔妍;;浅析复合趋向动词“下来”和“下去”[J];青年文学家;2016年15期

8 沈光浩;;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来”类趋向动词[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4期

9 王媛;;跟趋向动词有关的偏误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黄德根;刘小华;李丽双;;汉英机器翻译中趋向动词处理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书盈;韩奔;茹鲜姑丽·吾拉音;秦越;;英汉语方向/趋向动词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A];2017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2 胡习之;;现代汉语中还有“动词+将+趋向动词”格式[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3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立君;;“V+过”的语义分化及主观认知差异[A];《国际汉语学报》第7卷第1辑[C];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PHAN HOANG ANH(潘黄英);趋向补语的汉越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5 杨宇枫;近代汉语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6 贾红霞;普通话儿童空间范畴表达发展的个案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7 黄雪霞(Ng Sock Hia);现代汉语“起”、“上”组趋向范畴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一涛;山西文水方言的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蔡tq;汉语趋向范畴的跨方言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10 阮氏青兰(Nguyen Thi Thanh Lan);汉—越语空间位移范畴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琳颖;基于语料库的“返回义”趋向动词“回”“回来”“回去”偏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皮扬洋;湖南澧县方言趋向动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王雅倩;现代汉语高频趋向动词的型式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4 夏静;趋向动词“起”的历时语义地图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8年

5 陈钰;《红楼梦》趋向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6 冯杰;复合趋向动词“下去”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年

7 朱丽;蒙古族学生的汉语趋向动词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7年

8 薛怡;复合趋向动词“出来”语义的多角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婷婷;复合趋向动词不对称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10 艾沙沙;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的不对称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14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814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2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