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基于4-M模型的汉语网络新词X-ing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19:16
   作为英语和汉语语码转换的产物,“X+ing”主要存在于网络语言中。由于其新颖性和简洁性,“X+ing”已成为一种非正式的汉语进行体表达式。虽然“X+ing”自出现以来一直保持稳定的使用率和流行度,但是语法学家普遍认为由于其结构缺乏规范性而难以进入汉语正式的语法系统。目前,“X+ing”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形成机制、构式特点、语法意义、语用功能、句法分布和汉英对比研究(“X+中”)上;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列举少数范例,或是小规模语料库研究;其解释大多借助构式语法、完型心理学、范畴理论、隐喻机制、转喻机制、语码转换、语言游戏等领域的理论。因此,基于以往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本文拟探究的问题有二。一是网络新词“X+ing”在汉语语境中的历时演变;二是“X+ing”的主要语言学特征。具体讲,本文将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选取新浪微博作为语料来源,筛选三种体裁(报纸类、媒体网站类、个人类)各50个样本,检索其十年内(2009.8-2018.1)“X+ing”的所有用法,并利用4-M理论对所得结果进行阐释。本文所得结论有:(1)“X+ing”呈现出初步发展、快速增长和稳定阶段的变化趋势。通过比较三种体裁对于“X+ing”的信息传播能力,报纸发挥较大作用(数量优势),媒体网站在“X+ing”的使用频率上影响较大,个人类作用相对较小。此外,由于表层结构的相似性和和语法意义的同质性,其他语言中的进行体表达式(英语“Be+V-ing”、新加坡“Spelling for dialect+ing”)对于“X+ing”的历时演变产生推动作用。(2)基于4-M理论,在“X+ing”中,X属于基础语码和内容语素,ing属于嵌入语码和早期系统语素;就词性而言,X多为动词,其次为名词、形容词、数词、副词、连词。而在动词中,出现最多的是表达使用者心理需求和意图的心理动词。就结构而言,出现最多的是双音节结构,这符合汉语词汇系统发展规律;其次是多音节结构,特别是结构的能产性和开放性较高的动宾结构;最少的是信息承载能力小和结构单一的单音节词汇。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H13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t Study
    1.3 Organization of this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Important Terms
        2.1.1 Neologisms
        2.1.2 Progressive Aspect Markers
        2.1.3 Code-switching
    2.2 Relevant Theories
        2.2.1 Matrix Language Framework Model
        2.2.2 4-M Model
    2.3 Studies on Neologisms
        2.3.1 Studies on Neologisms Abroad
        2.3.2 Studies on Neologisms at Home
        2.3.3 Summary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Instrument
    3.3 Design
    3.4 Data Collection
    3.5 Data Analysis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Evolution of "X+ing"
    4.2 Linguistic Features of "X+ing"
        4.2.1 Parts of Speech of X
        4.2.2 Word Length of X
        4.2.3 The High-frequency Words of X
        4.2.4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Related to "X+ing"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Results
    5.2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5.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Reference
Acknowledgement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静;;“狗”类网络新词语多角度研究[J];学语文;2019年05期

2 魏苏婷;;网络新词“积极废人”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9年11期

3 刘锦芳;;网络新词的特点及翻译策略探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06期

4 孟君;;探讨缩略语和网络新词的翻译[J];智库时代;2019年39期

5 刘晓晶;;网络新词翻译探究[J];国际公关;2019年09期

6 彭小兰;高凌云;;青年使用网络新词的文化分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年04期

7 李轩骞;;网络新词的产生与消亡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27期

8 田智存;;网络新词综论[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26期

9 刘婷;;网络新词对高职专业课教学的影响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年11期

10 王健宇;;汉语网络新词语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探究[J];语文学刊;201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马铁立;;网络新词与对外汉语有效教学[A];首届东方藏品会议论文集[C];2018年

2 罗春宏;;网络新词语“PK”词义探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妹雯;;网络新词语中类词缀的主观性初探[A];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雷冬平;;汉字的重新分析与“V纭崩喙糯视锿缧乱宓牟鶾A];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田香凝;;中美主流媒体关于“APEC蓝”报道的话语分析[A];媒介秩序与媒介文明研讨会暨第二届新闻传播伦理与法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仲;“摸鱼式加班”有百害无一利[N];苏州日报;2019年

2 孙正则;何必视网络新词如洪水猛兽[N];中国青年报;2009年

3 石子砚;参照网络新词编本“危机辞典”[N];中国青年报;2008年

4 《咬文嚼字》执行主编 黄安靖;网络新词对语言的冲击是空前的[N];北京日报;2013年

5 山东省东营市晨阳学校 李倩;面对网络新词,如何引导?[N];光明日报;2013年

6 吕永海;网络新词例说[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7 记者 李亚红 李京华;网络新词有深意,嬉笑调侃莫轻看[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广州市 刘长锋;网络新词是民情反映[N];民营经济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志 明慧;网络新词速生速朽的背后[N];中国改革报;2012年

10 乔燕冰;在“控”中失控的是什么?[N];中国艺术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申凯;基于显性语义方法的网络新词识别及其情感极性分析[D];上海大学;2019年

2 颜颖;汉语派生式网络新词类词缀的构式形态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年

3 张雯嘉;基于4-M模型的汉语网络新词X-ing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4 文先芝;网络新词演变及定量计算[D];重庆邮电大学;2018年

5 王欢;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汉语网络新词的认知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

6 塔里哈提·吾扎提别克;2016-2018年汉语网络新词的哈译研究及国际推广[D];新疆大学;2019年

7 石景;基于社交媒体文本的网络新词识别技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8 李小格;网络新词构式的语言偏离现象研究[D];宁波大学;2018年

9 杨静;模因论视角下2016-2017年网络新词的生成与传播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年

10 李卫娟;经济原则视角下网络新词语构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34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834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1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