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汉英视觉词汇认知语义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4 08:02
  本文是基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转喻理论以及认知语义学框架理论指导下的汉英两种语言中视觉词汇的语义对比研究。认知语言学已经明确了概念形成和抽象思维的涉身性。视觉感知对概念形成和抽象思维的影响无疑也在视觉词汇中有所体现。汉英两种语言中视觉词汇基于隐喻和转喻机制的语义延伸都很丰富。我们的研究目的就是对比这样的语义延伸方向。考虑到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互动以及人感觉运动系统与思维认知的关联,我们将视觉词汇的语义延伸方向分为五个域,分别为物理环境域,时间空间域,社会交往域,情感态度域和思维认知域。我们在词典和语料库的基础上探讨了汉语和英语中视觉名词,视觉形容词和视觉动词向这五个域的语义延伸状况。在视觉名词中我们主要探讨了汉语中―眼睛‖,以及含―眼‖和―目‖的汉语双音节与多音节的词和词组的语义延伸方向及用法,并将其与英语―eye‖的语义及用法做了对比。我们发现汉语和英语中的视觉器官―眼睛‖和―eye‖都很少不加修饰的出现在视觉源域中。由于用眼睛来进行视觉感知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视觉器官往往在句中有其它用意,与生理,心理和思维有很大关联。汉语和英语中的视觉器官都能向这五个域进行延伸,但是汉语中含―眼‖的双音...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文
    1.2 基本思路
        1.2.1 视觉词汇的重要性
        1.2.2 视觉词汇的多义性
    1.3 论文章节分布
第二章 研究现状与文献回顾
    2.1 体验的认知观
    2.2 视觉词汇的研究现状
        2.2.1 国际上对视觉词汇的研究现状
            2.2.1.1 视觉词汇的语义研究
            2.2.1.2 视觉词汇的对比研究
            2.2.1.3 基于框架语义学的语义研究
        2.2.2 国内对视觉词汇的研究现状
            2.2.2.1 对汉语视觉动词词义的研究
            2.2.2.2 汉英视觉词汇的对比研究
            2.2.2.3 视觉动词语法化的研究
            2.2.2.4 汉语框架语义研究
    2.3 前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 研究方向和理论框架
    3.1 研究方向
        3.1.1 汉字的表意性
        3.1.2 汉语双音化趋势
    3.2 研究方法
        3.2.1 汉语视觉词汇的研究方法
        3.2.2 英语视觉词汇的研究方法
    3.3 理论基础
        3.3.1 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
            3.3.1.1 传统的一词多义观
            3.3.1.2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一词多义
            3.3.1.3 原型理论下的一词多义
            3.3.1.4 隐转喻机制带来的一词多义
            3.3.1.5 从语义链到“字典+语法”式的义项确认
    3.4 框架语义学的启示
        3.4.1 框架语义学的历史
        3.4.2 框架语义学的发展
        3.4.3 框架和词的关系
        3.4.4 框架的场景观
        3.4.5 框架与隐喻投射
        3.4.6 框架理论下的一词多义
第四章 视觉名词的语义及用法分析
    4.1 汉语视觉名词的语义及用法分析
        4.1.1 “眼睛”的用法分析
        4.1.2 含“眼”的词语的语义分析
            4.1.2.1 用“眼”来指外部世界的其他物体
            4.1.2.2 用“眼”来表述态度和情感
            4.1.2.3 眼向时间空间域的延伸
            4.1.2.4“眼”向思维认知域的延伸
            4.1.2.5 用“眼”来进行社会交往
            4.1.2.6 由眼到视觉感受
            4.1.2.7“眼”在汉语中的文化义
        4.1.3“目”字成词状况
    4.2 和英文“eye”的语义对比
    4.3 小结
第五章 视觉形容词的对比分析
    5.1 “瞎”和“盲”的语义和用法分析
    5.2 和blind 的对比情况
第六章 视觉动词的语义对比
    6.1 视觉动词的分类
        6.1.1 体验型动词
        6.1.2 主动型动词
        6.1.3 描述型动词
        6.1.4 小结
    6.2 汉语中视觉词汇的语义及用法
        6.2.1 “看”的语义分析
            6.2.1.1 “看”在物理域中的使用
            6.2.1.2 看在抽象域中的使用
        6.2.2 含“看”的复合词
        6.2.3 “见”的分析
        6.2.4“看”与“见”的区别
        6.2.5“视”字的成词情况
        6.2.6 向前看,向后看----“望”与“顾”
        6.2.7 “观”的成词情况及用法
    6.3 英语中视觉动词的语义和用法
        6.3.1 Look 的语义及用法
        6.3.2 See 的语义及用法
        6.3.3 see 的语法化转变
第七章 我们看见了什么---视觉神经生理的启示
    7.1 视觉感知的内容
    7.2 视觉是如何形成的
        7.2.1 由视觉到知觉--- 生理学的启示
        7.2.2 共同的生理基础决定普遍的认知水平
            7.2.2.1 视觉生理对色彩认识的提示
            7.2.2.2 血液循环生理对情感流露的启示
            7.2.2.3 眼睛对情感流露的启示
        7.2.3 视觉病理的启示
        7.2.4 由视觉到知觉--- 心理学的启示
        7.2.5 视觉与心智的关系
    7.3 视觉词汇向心智领域的延伸
        7.3.1 视觉注意力到思维注意力
        7.3.2 视觉的选择性到思维的选择性
        7.3.3 视觉范畴化归类到思维范畴化归类
        7.3.4 视觉适应性到心理适应性
        7.3.5 光线与视角
        7.3.6 小结
第八章视觉感知的框架分析
    8.1 视觉框架描述
    8.2 “看出”的框架分析
    8.3 汉英框架对比--以描述型视觉动词为例
        8.3.1 评价:对某个现象给予的正面或负面的判断
            8.3.1.1 “看上去”在样貌框架中表评价
            8.3.1.2 look 在样貌框架中表评价
        8.3.2 特性描述: 对现象的主观描述
            8.3.2.1 汉语“看上去”在样貌框架中表特性描述
            8.3.2.2 英语see 在样貌框架中表特性描述
        8.3.3 推断: 对现象的主观推断
            8.3.3.1 汉语“看上去”在样貌框架中表推断
            8.3.3.2 英语样貌框架中表推断的例子
    8.4 框架成分中的非核心内容
第九章 结论
    9.1 研究结论
    9.2 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参考网站
附录 《词表》中含视觉词的复合词与词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看看”“见见”小议[J]. 杨文萍.  语文学刊. 2010(15)
[2]英汉视觉动词语义投射分析[J]. 伍艳萍.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3]《语言学最简方案:来源、概念、方法及目标》简介[J]. 刘娟.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02)
[4]框架理论与意义识解[J]. 马伟林.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10)
[5]汉字与儒家文化思想[J]. 崔丽娟.  汉字文化. 2007(02)
[6]认知视野下多义词的词典表征方式[J]. 陈玉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10)
[7]汉英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比较研究[J]. 吴新民.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8]概念框架及其汉语证据[J]. 程琪龙.  汉语学报. 2006(01)
[9]动结式中“见”字的语法化[J]. 张秀松.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01)
[10]英语视觉动词:概念的转换和彰显[J]. 张建理.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博士论文
[1]人体词语语义研究[D]. 黄碧蓉.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2]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研究[D]. 武文杰.山东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视觉动词“看”、“见”使用情况历时、共时考察[D]. 张云.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汉英视觉动词对比研究[D]. 王桂花.鲁东大学 2008
[3]汉语目视类词群的语义范畴与隐喻认知研究[D]. 潘玉华.云南师范大学 2007
[4]关于see隐喻性搭配的研究[D]. 曹嬿.上海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18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018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8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