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N还N”构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1 10:11
从传统语法角度来说,“比N还N”是一种“不合法”的超常组合。因其不可替代的使用功能,正在被人们普遍地接受和广泛使用。本文以构式语法、语言范畴化等理论为指导,将现代汉语中的“比N还N”组合界定为一种构式进行研究。全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比N还N”构式进行研究分析:首先,分析“比N还N”构式的组成成分。重点讨论了构式中的名词N:(1)名词N在不同语境(“标题”语境和“对话”语境)中,呈现出显著度高低的差异。(2)构式中的N一般为光杆名词。其次,考察了“比N还N”构式中后项N的非范畴化表现。后项N的非范畴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丧失名词原有形态分布特征与指称意义;意义变得更加抽象与泛化;名词的主观性得到增强;名词的功能和范畴发生转移。接着,对“比N还N”构式进行了整体研究。本文认为,(1)“比N还N”构式的构式义是:(陈述主体)与构式中N的一种或多种属性极其相似。该构式义具有不可预测性,我们不能从其组成成分中进行推导。(2)“比N还N”构式表示比拟,它将陈述主体比拟为N,凸显陈述主体在N的一个或几个属性上酷似N,语用上该构式属于一种主观极性夸张表达,且偏于消极否定色彩。此外,“比N还N”构式的词...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引论
0.1 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0.2 研究目标及研究思路
0.3 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
0.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 "比N还N"研究回顾及构式理论评介
1.1 "比N还N"研究回顾
1.1.1 "比N还N"结构特点和句法功能的研究
1.1.2 "比N还N"的语义分析
1.1.3 "比N还N"的语用分析
1.2 构式理论评介
1.2.1 构式语法理论简介
1.2.2 构式语法与汉语研究
2 "比N还N"构式组成成分分析
2.1 常项"比"和"还"
2.1.1 常项"比"
2.1.2 常项"还"
2.2 变项N的分析
2.2.1 汉语名词的次类
2.2.2 "比N还N"构式中的名词(N)
2.2.3 关于N前较少出现修饰语的原因探究
3 后项N的识解及非范畴化分析
3.1 后项N的语义特征
3.1.1 后项N包含多项A的特征
3.1.2 后项N包含单项A的特征
3.2 语境对后项N语义解读的制约
3.3 后项N对"比较点"的凸显提示
3.4 后项N的非范畴化
3.4.1 范畴化和非范畴化理论
3.4.2 "比N还N"构式中后项N的非范畴化分析
3.4.3 "标题式"与"对话式"后项N的非范畴化程度差异
3.4.4 "比N还N"构式中后项N发生非范畴化的原因探析
4 "比N还N"作为构式的整体研究
4.1 "比N还N"构式的结构特点和句法功能
4.1.1 结构特点
4.1.2 句法功能
4.2 "比N还N"构式的构式义
4.2.1 标题式"比N还N"的构式义
4.2.2 对话式"比N还N"的构式义
4.3 "比N还N"构式与"N"的互动
4.3.1 构式对"N"的压制
4.3.2 "N"对构式的意义和构式功能产生的影响
4.4 "比N还N"构式的主观性
4.5 "比N还N"构式的能产性问题
5 "比N还N"构式的生成和发展机制探讨
5.1 语言系统的动态性
5.1.1 "比N还N"构式的创新手段
5.1.2 "N"包含范围的扩展
5.2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5.3 语义组合的兼容性
5.4 后项N非范畴化的功能转移
5.5 无可替代的使用效果
6 "比N还N"与"比N还A"的比较研究
6.1 对N的选择限制差异
6.2 "还"与"更"的用法问题
6.2.1 "还"、"更"等副词能否省去
6.2.2 "还"与"更"的替换问题
6.3 "比N还N"与"比N还A"的习得识解问题探讨
6.3.1 "比N还N"与"比N还A"的识解难易程度比较
6.3.2 外国留学生习得两种构式时存在的差异
6.3.3 "比N还N"构式的习得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式对词项压制的探索[J]. 董成如,杨才元. 外语学刊. 2009(05)
[2]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转换看“副词+名词”结构[J]. 肖建华.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3]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J]. 陆俭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8(01)
[4]转喻与语言非范畴化[J]. 庄晓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5]论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J]. 邓云华,石毓智.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05)
[6]“转喻”与“程度副词+名词”[J]. 赵彬.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
[7]构式语法论要[J]. 严辰松.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4)
[8]“X比N还N”句式中N的研究[J]. 徐茗.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9]“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 陆俭明. 中国语文. 2004(05)
[10]构式义、转喻与句式压制[J]. 李勇忠.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02)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差比句”研究[D]. 史银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硕士论文
[1]一语和二语中比较句习得的对比研究[D]. 刘颖.首都师范大学 2008
[2]“很+N”和“很+有+N”的比较研究[D]. 唐秀伟.吉林大学 2008
[3]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深层语义分析[D]. 朱小丽.吉林大学 2008
[4]现代汉语“比”字句考察[D]. 高云玲.安徽师范大学 2007
[5]现代汉语“比”字句研究[D]. 王炜.四川大学 2007
[6]名词的非范畴化与功能游移[D]. 贾君芳.华中科技大学 2006
[7]名词非范畴化的制约因素[D]. 李莹.华中师范大学 2006
[8]初级水平外国留学生汉语比较句习得研究[D]. 沈怡.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76305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引论
0.1 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0.2 研究目标及研究思路
0.3 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
0.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 "比N还N"研究回顾及构式理论评介
1.1 "比N还N"研究回顾
1.1.1 "比N还N"结构特点和句法功能的研究
1.1.2 "比N还N"的语义分析
1.1.3 "比N还N"的语用分析
1.2 构式理论评介
1.2.1 构式语法理论简介
1.2.2 构式语法与汉语研究
2 "比N还N"构式组成成分分析
2.1 常项"比"和"还"
2.1.1 常项"比"
2.1.2 常项"还"
2.2 变项N的分析
2.2.1 汉语名词的次类
2.2.2 "比N还N"构式中的名词(N)
2.2.3 关于N前较少出现修饰语的原因探究
3 后项N的识解及非范畴化分析
3.1 后项N的语义特征
3.1.1 后项N包含多项A的特征
3.1.2 后项N包含单项A的特征
3.2 语境对后项N语义解读的制约
3.3 后项N对"比较点"的凸显提示
3.4 后项N的非范畴化
3.4.1 范畴化和非范畴化理论
3.4.2 "比N还N"构式中后项N的非范畴化分析
3.4.3 "标题式"与"对话式"后项N的非范畴化程度差异
3.4.4 "比N还N"构式中后项N发生非范畴化的原因探析
4 "比N还N"作为构式的整体研究
4.1 "比N还N"构式的结构特点和句法功能
4.1.1 结构特点
4.1.2 句法功能
4.2 "比N还N"构式的构式义
4.2.1 标题式"比N还N"的构式义
4.2.2 对话式"比N还N"的构式义
4.3 "比N还N"构式与"N"的互动
4.3.1 构式对"N"的压制
4.3.2 "N"对构式的意义和构式功能产生的影响
4.4 "比N还N"构式的主观性
4.5 "比N还N"构式的能产性问题
5 "比N还N"构式的生成和发展机制探讨
5.1 语言系统的动态性
5.1.1 "比N还N"构式的创新手段
5.1.2 "N"包含范围的扩展
5.2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5.3 语义组合的兼容性
5.4 后项N非范畴化的功能转移
5.5 无可替代的使用效果
6 "比N还N"与"比N还A"的比较研究
6.1 对N的选择限制差异
6.2 "还"与"更"的用法问题
6.2.1 "还"、"更"等副词能否省去
6.2.2 "还"与"更"的替换问题
6.3 "比N还N"与"比N还A"的习得识解问题探讨
6.3.1 "比N还N"与"比N还A"的识解难易程度比较
6.3.2 外国留学生习得两种构式时存在的差异
6.3.3 "比N还N"构式的习得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式对词项压制的探索[J]. 董成如,杨才元. 外语学刊. 2009(05)
[2]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转换看“副词+名词”结构[J]. 肖建华.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3]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J]. 陆俭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8(01)
[4]转喻与语言非范畴化[J]. 庄晓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5]论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J]. 邓云华,石毓智.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05)
[6]“转喻”与“程度副词+名词”[J]. 赵彬.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
[7]构式语法论要[J]. 严辰松.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4)
[8]“X比N还N”句式中N的研究[J]. 徐茗.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9]“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 陆俭明. 中国语文. 2004(05)
[10]构式义、转喻与句式压制[J]. 李勇忠.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02)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差比句”研究[D]. 史银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硕士论文
[1]一语和二语中比较句习得的对比研究[D]. 刘颖.首都师范大学 2008
[2]“很+N”和“很+有+N”的比较研究[D]. 唐秀伟.吉林大学 2008
[3]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深层语义分析[D]. 朱小丽.吉林大学 2008
[4]现代汉语“比”字句考察[D]. 高云玲.安徽师范大学 2007
[5]现代汉语“比”字句研究[D]. 王炜.四川大学 2007
[6]名词的非范畴化与功能游移[D]. 贾君芳.华中科技大学 2006
[7]名词非范畴化的制约因素[D]. 李莹.华中师范大学 2006
[8]初级水平外国留学生汉语比较句习得研究[D]. 沈怡.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76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076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