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趋向补语习得偏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1 19:17
趋向补语指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的趋向动词,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语法点,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中的难点。趋向补语使用频率高,语法意义和句法结构复杂,很多语言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形式,对于母语不是汉语的人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加之教学过程中教材、教师、学习者个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留学生在语言输出中偏误出现的频率高,偏误类型多种多样,甚至常常出现避而不用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运用汉语的水平。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趋向补语的偏误研究以针对英语学生和日本学生居多,针对越南学生偏误研究几乎为零。因此,对越南学生趋向补语偏误的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重要课题。本人梳理了趋向补语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偏误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为基础,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的作文语料中出现的偏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趋向补语的习得情况。通过研究,本人把学生在汉语趋向补语方面出现的偏误分成四大类:遗漏、误加、误代、错序。考虑到学生使用趋向补语过程中的回避现象较为严重,笔者同时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加以补充,以取得更完善的结果。通过对语料库...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原因
1.2 研究现状
1.2.1 本体研究
1.2.2 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4.1 中介语理论
1.4.2 偏误分析理论
第二章 基于书面语语料库的趋向补语偏误分析
2.1 遗漏偏误
2.2 误加偏误
2.3 误代偏误
2.3.1 趋向补语误代
2.3.2 动趋式的滥用
2.3.3 动趋式和动结式误代
2.4 错序偏误
2.4.1 一般宾语位置偏误
2.4.2 处所宾语位置偏误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实验调查的趋向补语习得情况考察
3.1 问卷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问卷调查
3.1.3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3.2. 填空题结果统计分析
3.2.1 简单趋向补语习得情况
3.2.2 复合趋向补语习得情况
3.3 排序题统计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偏误原因和教学策略
4.1 偏误原因
4.1.1 学生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4.1.2 目的语规则泛化
4.1.3 教学和教材的影响
4.2 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4.2.1 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4.2.2 偏误分析与汉越对比分析相结合
4.3.3 分国别编写教材
4.4.4 针对性练习(防止回避)
4.4.5 加强语感教学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书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趋向动词研究综述[J]. 王德. 语文学刊. 2006(09)
[2]论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J]. 杨凯荣. 汉语学报. 2006(02)
[3]“时间顺序原则”与“动词+复合趋向动词”带宾语形成的句式[J]. 杨德峰. 世界汉语教学. 2005(03)
[4]九十年代以来的趋向动词研究述评[J]. 孙斐,定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1)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动趋式研究述评[J]. 杨德峰.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02)
[6]复合趋向补语与非处所宾语的位置问题补议[J]. 郭春贵. 世界汉语教学. 2003(03)
[7]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 陆俭明. 世界汉语教学. 2002(01)
[8]“动+趋+了”和“动+了+趋”补议[J]. 杨德峰. 中国语文. 2001(04)
[9]“九五”期间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J]. 赵金铭. 世界汉语教学. 2000(03)
[10]中日趋向动词的比较研究[J]. 朱巨器. 上海科技翻译. 2000(03)
硕士论文
[1]汉、越语动趋结构比较研究[D]. 阮氏正.华中师范大学 2010
[2]现代汉语动趋式研究[D]. 孙思.四川师范大学 2009
[3]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动趋式的习得与教学研究[D]. 王隽颖.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4]“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 张慧娜.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76948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原因
1.2 研究现状
1.2.1 本体研究
1.2.2 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4.1 中介语理论
1.4.2 偏误分析理论
第二章 基于书面语语料库的趋向补语偏误分析
2.1 遗漏偏误
2.2 误加偏误
2.3 误代偏误
2.3.1 趋向补语误代
2.3.2 动趋式的滥用
2.3.3 动趋式和动结式误代
2.4 错序偏误
2.4.1 一般宾语位置偏误
2.4.2 处所宾语位置偏误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实验调查的趋向补语习得情况考察
3.1 问卷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问卷调查
3.1.3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3.2. 填空题结果统计分析
3.2.1 简单趋向补语习得情况
3.2.2 复合趋向补语习得情况
3.3 排序题统计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偏误原因和教学策略
4.1 偏误原因
4.1.1 学生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4.1.2 目的语规则泛化
4.1.3 教学和教材的影响
4.2 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4.2.1 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4.2.2 偏误分析与汉越对比分析相结合
4.3.3 分国别编写教材
4.4.4 针对性练习(防止回避)
4.4.5 加强语感教学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书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趋向动词研究综述[J]. 王德. 语文学刊. 2006(09)
[2]论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J]. 杨凯荣. 汉语学报. 2006(02)
[3]“时间顺序原则”与“动词+复合趋向动词”带宾语形成的句式[J]. 杨德峰. 世界汉语教学. 2005(03)
[4]九十年代以来的趋向动词研究述评[J]. 孙斐,定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1)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动趋式研究述评[J]. 杨德峰.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02)
[6]复合趋向补语与非处所宾语的位置问题补议[J]. 郭春贵. 世界汉语教学. 2003(03)
[7]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 陆俭明. 世界汉语教学. 2002(01)
[8]“动+趋+了”和“动+了+趋”补议[J]. 杨德峰. 中国语文. 2001(04)
[9]“九五”期间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J]. 赵金铭. 世界汉语教学. 2000(03)
[10]中日趋向动词的比较研究[J]. 朱巨器. 上海科技翻译. 2000(03)
硕士论文
[1]汉、越语动趋结构比较研究[D]. 阮氏正.华中师范大学 2010
[2]现代汉语动趋式研究[D]. 孙思.四川师范大学 2009
[3]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动趋式的习得与教学研究[D]. 王隽颖.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4]“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 张慧娜.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76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076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