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的消隐与出现 ——兼论“被”的歧变过程

发布时间:2021-03-15 12:36
  非被动关系“被”字句是汉语史研究中一个既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语法现象。本文首先界定了非被动关系“被1”字句和非被动关系“被2”字句的概念范围,然后,立足于这两种“被”字句的共时描写,分析了非被动关系“被1”字句消隐的原因和非被动关系“被2”字句出现的原因。我们发现,非被动关系“被1”字句消隐的原因是:(1)内因:非被动关系“被1”字句形式和用法的复杂性(2)外因:其他被动标记的崛起非被动关系“被2”字句出现的原因是:(1)“被”字在现代汉语中的高频使用(2)英语被动句的影响与完型认知机制(3)动因:语用推理(4)文化心理然后,我们还分析了非被动关系“被2”字句出现的必然性:(1)“被2”作为被动标记的特殊性(2)语法化单向性和汉语类型学特点的制约(3)语言库藏类型学在“被”语法化分析中的应用(4)奥卡姆剃刀定律的制约(5)“被[vv]”符合汉语韵律的要求最后,我们指出,非被动关系“被”字句发展阶段中的“被1”和“被2”本质上是“被”语法化中的歧变过程,“被2”是“被”进一步语法化而成的词内成分。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讨论了非被动关系“被2”字句的能产性、可能引起的歧义问题、非被动关系“被2...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概况
    (四) 理论背景
    (五) 研究方法和语料说明
一、非被动关系“被1”“被2”字句的共时描写
    (一) 非被动关系“被1”“被2”字句的界定
    (二) 非被动关系“被1”字句
    (三) 非被动关系“被2”字句
二、非被动关系“被1”字句发展的中断
    (一) 非被动关系“被1”字句发展中断的表现
    (二) 非被动关系“被1”字句发展中断的原因
三、非被动关系“被2”字句的本质
    (一) “被”语法化为构词语素的提出
    (二) 现象观察及“被2”的定性
    (三) “被2”的本质:现代汉语“被”进一步语法化而成的词内成分
四、非被动关系“被2”字句出现的原因
    (一) “被2”语法化的前提条件
    (二) “被2”语法化的机制
    (三) “被2”语法化的动因
    (四) 形成非被动关系“被2”字句的文化心理
五、非被动关系“被2”字句出现的必然性
    (一) “被2”作为被动标记
    (二) 语法化单向性的趋向与汉语类型学特点的制约
    (三) 语言库藏类型学在“被”语法化分析中的应用
    (四) 奥卡姆剃刀定律与非被动关系“被2”字句的出现
    (五) “被[vv]”符合汉语韵律的要求
六、“被”的语法化的歧变过程
    (一) 非被动关系“被1”字句与“被2”字句本质的不同
    (二) “被”语法化的歧变过程
    (三) 三条虚化链——“被”演变过程的重新梳理
    (四) 被动标记的语义地图
七、非被动关系“被2”字句的未来走向
    (一) 非被动关系“被2”字句的能产性
    (二) 非被动关系“被2”字句的发展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被就业”并不等于“被迫假就业”[J]. 王灿龙.  语文建设. 2009(10)
[2]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J]. 董秀芳.  中国语文. 2009(05)
[3]语法化的新视野——接触引发的语法化[J]. 吴福祥.  当代语言学. 2009(03)
[4]“被”的词性及语法化[J]. 季安锋.  河西学院学报. 2008(06)
[5]论“被”语法化的机制[J]. 麻彩霞.  汉字文化. 2008(05)
[6]早期汉语的“遭”类被动句——兼论“被”字句的胜出机制[J]. 魏兆惠.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7]单向性——语法化的一种强烈倾向[J]. 王伟,温剑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4)
[8]“被”字的语法化及被字式的发展[J]. 赵爱武.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9]语义重心后移与“被”的语法化[J]. 陈力.  语言与翻译. 2007(02)
[10]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语法化单向性问题[J]. 何文斌,刘江雪.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7(01)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D]. 屈哨兵.华中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近代汉语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研究[D]. 王峰峰.北京语言大学 2007
[2]汉语被动式的界定及其语法化[D]. 郑媛.山东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84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084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2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