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陕南柞水话语言接触变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6 13:03
  本文主要以语言接触的方法来探寻位于陕南柞水县柴庄乡的混合语在老、中、青三代人之间的语音变异。从音系结构、词汇两方面来观察引起语言接触变异的年龄、性别、居住环境等社会变量在接触变异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各自的影响程度。文章一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有关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背景,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陕南柞水柴庄话,以及对此地语言变异进行研究时所要用到的有关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集中在二、三、四章节。第二章主要介绍柞水柴庄当地内部的三类口音“本地话、江南话、下河话”各自的特征,并得出形成三类口音区分的原因主要是历史移民以及长期的自然混居,且下河话占据主要优势。第三章则主要谈经过本人调查整理得到的柴庄下河话音系结构,并将其与源方言——鄂东北区域方言、强势的标准语——普通话进行比较,得出其在声、韵、调以及词汇方面与另外两类的差异程度。第四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别从“年龄、性别、居住环境”三个方面来观察柞水话在声母、韵母、声调以及词汇方面的差异,并比较这三个社会因素在柞水话中变异的显著程度,从而得出影响柞水话语音变异最为显著的因素为年龄因素,其次是性别因素。另外从词汇的角...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陕南柞水话语言接触变异研究


古清入字今读四声字数折线图

折线图,字音,折线图,类别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下河话语音变化的社会因素及与词频的关系62图4-2遇合三见精组细音今读字音类别折线图从图4-2可知,从老年层到青年层中,[ti]类逐渐下降,在青年层中仅个别词稳固地保留着此读音。[t]类在老中年层保留比较稳定,但随着年龄下降以及性别和居住环境的影响,[t]类变化非常不稳定,本地男性还较为稳定,但外地人群尤其是女性读[t]类字数均在变少。另外读[ty]类以及同时读[ty]类与其他读音的重复类均在逐渐上升。由此可知,原[ti]类与[t]类的读音变化的方向是都在逐渐读[ty]类,变化的动因是[ti]类与[t]类对应普通话的[ty]类,变化的结果是逐渐被普通话读音替换。表中的四条曲线中[ty]类读音的变动幅度最大,[ti]类与[t]类在逐渐被[ty]类替换。3、遇、山、臻摄合口细音韵前见晓组与知章组分开图4-3遇、山、臻摄合口细音韵前见晓组与知章组今读音折线图从图4-3可知,遇、山、臻摄合口细音韵前见晓组与知章组中未变读非[t]类韵的字比较稳定,几乎不受年龄、性别以及居住环境的影响,是下河话中比较稳定的词。而读[ty]类的字,以及既读[t]类又读与普通话相同读音的两读的字,

折线图,读音,音韵,折线图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下河话语音变化的社会因素及与词频的关系62图4-2遇合三见精组细音今读字音类别折线图从图4-2可知,从老年层到青年层中,[ti]类逐渐下降,在青年层中仅个别词稳固地保留着此读音。[t]类在老中年层保留比较稳定,但随着年龄下降以及性别和居住环境的影响,[t]类变化非常不稳定,本地男性还较为稳定,但外地人群尤其是女性读[t]类字数均在变少。另外读[ty]类以及同时读[ty]类与其他读音的重复类均在逐渐上升。由此可知,原[ti]类与[t]类的读音变化的方向是都在逐渐读[ty]类,变化的动因是[ti]类与[t]类对应普通话的[ty]类,变化的结果是逐渐被普通话读音替换。表中的四条曲线中[ty]类读音的变动幅度最大,[ti]类与[t]类在逐渐被[ty]类替换。3、遇、山、臻摄合口细音韵前见晓组与知章组分开图4-3遇、山、臻摄合口细音韵前见晓组与知章组今读音折线图从图4-3可知,遇、山、臻摄合口细音韵前见晓组与知章组中未变读非[t]类韵的字比较稳定,几乎不受年龄、性别以及居住环境的影响,是下河话中比较稳定的词。而读[ty]类的字,以及既读[t]类又读与普通话相同读音的两读的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南柴庄话的语音接触与变异现象[J]. 闫莎莎.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2]关于陕西方言“爹”字的讨论[J]. 孙立新.  安康学院学报. 2018(02)
[3]关于关中方言声调研究的几个问题[J]. 孙立新.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4]关于陕南方言声调及归属等问题[J]. 孙立新.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
[5]论汉语方言变化的层阶性[J]. 孟万春.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2(03)
[6]语言接触与汉语方言的变化[J]. 孟万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7]陕南方言的标准问题[J]. 周政.  安康学院学报. 2009(02)
[8]论陕南方言的调查研究[J]. 邢向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9]江淮官话的分区(稿)[J]. 刘祥柏.  方言. 2007(04)
[10]陕南江淮官话的特点与成因[J]. 郭沈青.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博士论文
[1]关中方言词汇研究[D]. 张永哲.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基于实验分析的吴语语音变异研究[D]. 袁丹.复旦大学 2013
[3]陕西历史人口地理研究[D]. 薜平拴.陕西师范大学 2000

硕士论文
[1]皖西南方言语音研究[D]. 黄拾全.暨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01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101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c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