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定状移位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3 21:44
本论文旨在对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定状移位现象作一考察。除前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句法平面考察了形容词重叠式定状移位的句法结构。主要描写了形容词重叠式定状移位的句法表现、语义指向、移位形容词重叠式的构成方式、状语的标记词以及状中结构充当句法成分等几个问题。第二章从语义平面分析了形容词重叠式定状移位的语义关系。重点研究了移位中的双项式、移位后的选指式以及移位的语义特征这三个问题。其中“双项式”又可分为双项状移定位、部分状移定位和同时定移状位三种情况。“选指式”又可分为属概念与种概念、容器与物品、事物与状态、本体与喻体四类语义选指。最后一节研究了移位的语义特征,主要分析了重叠式摹物形容词和[+名词性]语义特征、[+动词性]到[+名词性]的语义连续统、重叠式摹物形容词的种类、重叠式指宾状语的语义特征等问题。第三章研究了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定状移位的限制条件和搭配要求。分别研究了基本义对移位的语义限制、时间顺序原则对移位的顺序限制和构成整齐结构、四字短语、避免音节冗长对移位的韵律限制,以及语义搭配和动静搭配等移位的搭配要求。第四章阐述了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定状移位的表达效用。首先...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零 前言
0.1 课题来源和研究对象
0.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0.3 本文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0.4 本文拟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0.5 语料来源
第一章 移位的句法结构
1.1 句法结构分析
1.1.1 主定移状
1.1.2 宾定移状
1.2 语义指向
1.3 重叠式移位形容词的构成方式
1.4 状语标记词“的”、“地”和零标记现象
1.5 状中结构充当句法成分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移位的语义关系
2.1 移位中的双项式
2.1.1 双项状移定位
2.1.2 部分状移定位
2.1.3 同时定移状位
2.2 移位后的选指式
2.2.1 属概念与种概念
2.2.2 容器与物品
2.2.3 事物与状态
2.2.4 本体与喻体
2.3 移位的语义特征
2.3.1 重叠式摹物形容词和[+名词性]语义特征
2.3.2 [+动词性]到[+名词性]的语义连续统
2.3.3 重叠式摹物形容词的种类
2.3.4 重叠式指宾状语的语义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位的限制和要求
3.1 限制条件
3.2 语义限制
3.3 顺序限制
3.4 韵律限制
3.4.1 构成整齐结构
3.4.2 构成四字短语
3.4.3 避免音节冗长
3.5 搭配要求
3.5.1 语义搭配
3.5.2 动静搭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位的表达效用
4.1 多项共现的表达效用
4.1.1 三项连用与状态的伴随性
4.1.2 交替使用与情态的协调性
4.1.3 连续运用与描写的生动性
4.2 状语句的表达效用
4.2.1 从固有到实时
4.2.2 从属性到状态
4.2.3 从局部到整体
4.2.4 聚焦信息点
4.2.5 凸显主观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结构助词“的”的语法化历程[J]. 苏政杰. 汉语学报. 2010(01)
[2]形容词定语的逆向指向研究[J]. 蒋静忠. 汉语学习. 2009(01)
[3]形容词定语的语义指向与判定方法[J]. 蒋静忠. 汉语学报. 2008(01)
[4]指宾状语句的功能透视[J]. 李劲荣. 中国语文. 2007(04)
[5]可换位的描摹性定语句和状语句的比较[J]. 周美玲. 新余高专学报. 2005(01)
[6]性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J]. 张国宪. 中国语文. 2005(01)
[7]可换位摹物状语的句位实现及功能分析[J]. 卢建. 语言研究. 2003(01)
[8]论语义指向及其在句法研究中的作用[J]. 包诗林. 安康师专学报. 2002(04)
[9]焦点问题研究综述[J]. 玄玥. 汉语学习. 2002(04)
[10]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沈家煊.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04)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 李劲荣.上海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84757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零 前言
0.1 课题来源和研究对象
0.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0.3 本文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0.4 本文拟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0.5 语料来源
第一章 移位的句法结构
1.1 句法结构分析
1.1.1 主定移状
1.1.2 宾定移状
1.2 语义指向
1.3 重叠式移位形容词的构成方式
1.4 状语标记词“的”、“地”和零标记现象
1.5 状中结构充当句法成分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移位的语义关系
2.1 移位中的双项式
2.1.1 双项状移定位
2.1.2 部分状移定位
2.1.3 同时定移状位
2.2 移位后的选指式
2.2.1 属概念与种概念
2.2.2 容器与物品
2.2.3 事物与状态
2.2.4 本体与喻体
2.3 移位的语义特征
2.3.1 重叠式摹物形容词和[+名词性]语义特征
2.3.2 [+动词性]到[+名词性]的语义连续统
2.3.3 重叠式摹物形容词的种类
2.3.4 重叠式指宾状语的语义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位的限制和要求
3.1 限制条件
3.2 语义限制
3.3 顺序限制
3.4 韵律限制
3.4.1 构成整齐结构
3.4.2 构成四字短语
3.4.3 避免音节冗长
3.5 搭配要求
3.5.1 语义搭配
3.5.2 动静搭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位的表达效用
4.1 多项共现的表达效用
4.1.1 三项连用与状态的伴随性
4.1.2 交替使用与情态的协调性
4.1.3 连续运用与描写的生动性
4.2 状语句的表达效用
4.2.1 从固有到实时
4.2.2 从属性到状态
4.2.3 从局部到整体
4.2.4 聚焦信息点
4.2.5 凸显主观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结构助词“的”的语法化历程[J]. 苏政杰. 汉语学报. 2010(01)
[2]形容词定语的逆向指向研究[J]. 蒋静忠. 汉语学习. 2009(01)
[3]形容词定语的语义指向与判定方法[J]. 蒋静忠. 汉语学报. 2008(01)
[4]指宾状语句的功能透视[J]. 李劲荣. 中国语文. 2007(04)
[5]可换位的描摹性定语句和状语句的比较[J]. 周美玲. 新余高专学报. 2005(01)
[6]性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J]. 张国宪. 中国语文. 2005(01)
[7]可换位摹物状语的句位实现及功能分析[J]. 卢建. 语言研究. 2003(01)
[8]论语义指向及其在句法研究中的作用[J]. 包诗林. 安康师专学报. 2002(04)
[9]焦点问题研究综述[J]. 玄玥. 汉语学习. 2002(04)
[10]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沈家煊.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04)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 李劲荣.上海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84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184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