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名词形容词化与形容词动词化的认知机制

发布时间:2021-12-30 18:11
  描写与解释是现代语言学的两大研究目标。语言学家们一方面对复杂多变的语言现象进行描写,总结其中规律,另一方面试图从多个角度对语言现象发生的动因进行解释。与这两个目标相一致,本文一方面力图详细地描写汉语名词形容词化和形容词动词化这两种语言事实在语言使用中的表现,另一方面在认知语言学的大背景下,以认知语法理论为支撑,尝试从一般认知能力出发来解释汉语名词形容词化和形容词动词化的促动机制。认为名词形容词化现象的发生与凸显、概念转喻及参照点能力有关,形容词动词化现象与概念转喻、概念物化和心里扫描等机制相关。另外,名词形容词化和形容词动词化现象的发生同时还离不开外部机制的共同作用。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课题相关研究的现状
        一、汉语实词转类问题研究现状
        二、名词形容词化现象研究现状
        三、形容词动词化现象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本论文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节 全文框架
第一章 本研究的理论背景及相关概念
    第一节 理论背景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
        二、认知语义观
        三、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词类范畴的语义基础
        四、原型范畴理论的局限性及词类范畴的动态性和可变性
    第二节 本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的区分
        二、“名词形容词化”与“形容词动词化”的界定
第二章 名词形容词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内部机制
    第一节 名词形容词化的表现形式
        一、“副+N”结构
        二、“比N 还N”结构
        三、“(更/再)N+比较数量补语”结构
        四、“N1+N2”结构
        五、单音节名词的生动形式
    第二节 凸显、概念转喻与名词的形容词化
        一、概念转喻是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
        二、名词形容词化的认知操作过程
        三、名词形容词化的概念转喻模式
    第三节 参照点能力与名词的形容词化
        一、参照点能力是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
        二、参照点关系与“比N 还N”结构
        三、名词形容词化过程中利用参照点关系进行认知操作的普遍性
第三章 形容词动词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内部机制
    第一节 形容词动词化的表现形式
        一、“形容词+宾语”结构
        二、形容词+体标记
        三、形容词+数量补语
        四、形容词+介词短语
        五、形容词+趋向补语
        六、“‘被’+形容词”结构
        七、形容词重叠式
    第二节 心理扫描与形容词动词化
        一、形容词的心理扫描方式
        二、表示状态的持续的形容词动词化的心理扫描方式
        三、表示变化的形容词动词化的心理扫描方式
        四、形容词动词化的语义基础
    第三节 概念物化、概念转喻与形容词的动词化
        一、概念物化与形容词的名词化
        二、概念转喻与名词的动词化
第四章 名词形容词化与形容词动词化的外部机制
    第一节 框架机制
        一、“框架机制”的意义
        二、“框架机制”在名词形容词化和形容词动词化中的作用
    第二节 类推机制
        一、“类推机制”的意义
        二、“类推机制”是人的基本认知方式之一
        三、“类推机制”在名词形容词化和形容词动词化中的作用
    第三节 频率机制
        一、“频率机制”的意义
        二、“频率机制”在名词形容词化和形容词动词化中的作用
结语
    第一节 本论文的主要发现
    第二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第三节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内涵角度看程度副词修饰名词[J]. 肖奚强.  修辞学习. 2001(05)
[2]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J]. 施春宏.  中国语文. 2001(03)
[3]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J]. 张国宪.  中国语文. 2000(05)
[4]延续性形容词的续段结构及其体表现[J]. 张国宪.  中国语文. 1999(06)
[5]现代汉语形容词的体及形态化历程[J]. 张国宪.  中国语文. 1998(06)
[6]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J]. 谭景春.  中国语文. 1998(05)
[7]“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 邢福义.  语言研究. 1997(02)
[8]“细节显现”与“副+名”[J]. 储泽祥,刘街生.  语文建设. 1997(06)
[9]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J]. 李泉.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01)
[10]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续)[J]. 张谊生.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01)

博士论文
[1]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D]. 王仁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形容词带宾语情况考察[D]. 刘光婷.首都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587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5587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c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