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隐喻性话语取象的具身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5 00:49
  隐喻性话语是语言运用的常态,也是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尽管学界关于这一话题的研究成果已颇为丰硕,但有关其意义建构的认知研究仍存在着可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有鉴于此,本文尝试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对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进行深入研究。认知科学认为认知系统主要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子系统组成。本文从感知觉活动入手,综合运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观物取象理论和认知科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以及知觉内容双重性理论来探讨隐喻性话语生成和解读的认知过程。这一探讨涉及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过程、意义建构机理、参与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的认知要素以及贯穿于隐喻性话语运用中的思维方式四个问题。主要研究发现如下:第一,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是具身的取象的过程,这是对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过程的定性与概括。与概念隐喻理论从“概念”出发并进而提出两概念域映射的思路不同,本文基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观物取象所蕴含的以意象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隐喻认知内涵和观物取象的体知观所蕴含的具身认知内涵,从“象”概念出发,提出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是以意象表达认识的具身认知过程这一观点,即隐喻性话语的取象说。取象说认为隐喻性话语的基本要素是意和象...

【文章页数】:18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术语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国外关于隐喻性话语的研究
        2.2.1 隐喻性话语的修辞研究
        2.2.2 隐喻性话语的语义研究
        2.2.3 隐喻性话语的语用研究
        2.2.4 隐喻性话语的认知研究
    2.3 国内关于隐喻性话语的研究
        2.3.1 隐喻性话语的修辞研究
        2.3.2 隐喻性话语的多学科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3.1.1 认知语言学简述
        3.1.2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3.2 具身认知理论
        3.2.1 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
        3.2.2 具身认知理论的基本思想
    3.3 观物取象理论
        3.3.1 “象”的基本内涵
        3.3.2 观物取象中的意象思维
    3.4 知觉内容双重性理论
    3.5 本研究的流程
    3.6 小结
第4章 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的过程
    4.1 引言
    4.2 意象的两个义项
    4.3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和隐喻研究
    4.4 观物取象的认知内涵
        4.4.1 观物取象的隐喻认知内涵
        4.4.2 观物取象的具身认知内涵
    4.5 基于观物取象的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过程
        4.5.1 隐喻性话语中意象的基本属性
        4.5.2 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的具身的取象过程
    4.6 小结
第5章 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的机理
    5.1 引言
    5.2 隐喻性话语中交际主体的双重维度的知觉内容
    5.3 基于知觉内容双重性机理的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
    5.4 小结
第6章 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的外部要素及机理性解释
    6.1 引言
    6.2 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的身体认知要素
        6.2.1 知觉生成的身体要素:感觉运动知识
        6.2.2 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中的感觉运动知识
    6.3 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的环境认知要素
        6.3.1 情景语境
        6.3.2 概念认知语境
        6.3.3 语篇语境
    6.4 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的机理性解释
    6.5 小结
第7章 隐喻性话语中的意象思维
    7.1 引言
    7.2 隐喻性话语中意象思维的阶段性
    7.3 隐喻性话语中意象思维的“意象转化”阶段
        7.3.1 “意象转化”阶段中的“象→言”环节
        7.3.2 “意象转化”阶段中的“象→意”环节
    7.4 隐喻性话语中意象思维两阶段的融合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研究发现和启示
    8.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831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831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8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