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17 11:55
语言和社会之间相互依赖,存在着共变现象。(W.Bright,1964)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促使语言产生变异,并充分体现于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词汇是语言系统中发展变化最活跃的因素,对社会变迁的反应最为敏感。社会发展中,新事物、新现象和新观念层出不穷,词汇系统也就直接作出反映,大量的新词语不断产生。一方面,社会发展是语言变异的根本原因,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变化与创新是大量新词语产生的动因。另一方面,语言自身的特点和诸要素毫无疑问也制约新词语产生的组合形式和变异方向。与印欧语系不同,汉语是结合音、形、义三者于一体的符号表意系统。语音、方块字、句法、语义等因素对汉语造词都产生影响。汉语新词语中,除了音译的外来词和旧词新用外,大部分是非组构性的复合词。传统语义学虽然认识到语义是语言的内容和核心,语义造词是语言生成的根本,但其单一、孤立和静止的语义观对语言生成的解释显得捉襟见肘。而认知语言学坚持从现实——认知——语言三方面对语言进行研究,认为语言的产生是经历客观和主观两个过程,客观现实经过体验和认知加工形成语言。客观世界通过人类的认知活动反映到语言中,语言的产生具有理据性。语言认知...
【文章页数】:16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1.4 论文架构
第二章 语言的本质属性和变异的动因
2.1 语言的本质属性
2.1.1 语言的社会性
2.1.2 语言的体验性
2.1.3 语言的象似性
2.2 语言变异的根本原因
2.2.1 政治与语言生活
2.2.2 科技与语言生活
2.2.3 经济与语言生活
2.2.4 社会分化与语言生活
2.2.5 典型事件与语言生活
2.2.6 主流媒体与语言生活
2.3 小结
第三章 当代汉语变异的体现和规律
3.1 汉语词的形式与变异
3.1.1 汉语的方块字与变异
3.1.2 汉语词的语音形式与变异
3.1.3 新词语变异的词汇学分析
3.1.3.1 词语长度
3.1.3.2 词语构成材料
3.1.3.3 结构方式
3.1.3.4 词性分布
3.2 新词语变异的规律分析
3.2.1 词族现象明显
3.2.2 双音节、三音节合成词的变异
3.2.3 ABB 式叠词的变异
3.2.4 被字结构的变异
3.2.5 外来词
3.3 小结
第四章 传统语言学对汉语词语生成阐释的局限性
4.1 汉语词语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4.1.1 音节、字、语素与词的区分和关系
4.1.2 词与词组的区分和关系
4.2 字本位
4.3 词本位
4.4 汉语的造词法及其发展趋势
4.5 汉语词义的理解
4.6 认知语言学对语义阐释的优势
4.7 小结
第五章 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对汉语新词语理据的认知力
5.1 概念整合理论的阐释力
5.1.1 概念的产生
5.1.2 词义与概念
5.1.3 概念结构
5.1.4 心理空间和映射
5.1.5 概念整合理论
5.2 概念整合理论在汉语新词语生成和理解中的应用
5.2.1 组构论与整合论
5.2.2 双音节复合词的分类
5.2.3 双音节复合名词
5.2.3.1 “名词+ 名词”双音节复合名词
5.2.3.2 “形容词+ 名词”双音节复合名词
5.2.4 隐喻词
5.2.5 仿拟词
5.3 汉语新词语中复合词的生成过程及相关因素
5.4 小结
第六章 当代汉语变异的认知特征
6.1 时代性
6.2 能产性
6.3 经济性
6.4 社会心理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启示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
7.3 对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2003 年-2005 年新词表(251 条)
附件2:2006 年新词表(172 条)
附录3:2007 年新词表(254 条)
附录4:2008 年新词表(359 条)
附录5:2009 年新词表(396 条)
附录6:English Summary
本文编号:3834044
【文章页数】:16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1.4 论文架构
第二章 语言的本质属性和变异的动因
2.1 语言的本质属性
2.1.1 语言的社会性
2.1.2 语言的体验性
2.1.3 语言的象似性
2.2 语言变异的根本原因
2.2.1 政治与语言生活
2.2.2 科技与语言生活
2.2.3 经济与语言生活
2.2.4 社会分化与语言生活
2.2.5 典型事件与语言生活
2.2.6 主流媒体与语言生活
2.3 小结
第三章 当代汉语变异的体现和规律
3.1 汉语词的形式与变异
3.1.1 汉语的方块字与变异
3.1.2 汉语词的语音形式与变异
3.1.3 新词语变异的词汇学分析
3.1.3.1 词语长度
3.1.3.2 词语构成材料
3.1.3.3 结构方式
3.1.3.4 词性分布
3.2 新词语变异的规律分析
3.2.1 词族现象明显
3.2.2 双音节、三音节合成词的变异
3.2.3 ABB 式叠词的变异
3.2.4 被字结构的变异
3.2.5 外来词
3.3 小结
第四章 传统语言学对汉语词语生成阐释的局限性
4.1 汉语词语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4.1.1 音节、字、语素与词的区分和关系
4.1.2 词与词组的区分和关系
4.2 字本位
4.3 词本位
4.4 汉语的造词法及其发展趋势
4.5 汉语词义的理解
4.6 认知语言学对语义阐释的优势
4.7 小结
第五章 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对汉语新词语理据的认知力
5.1 概念整合理论的阐释力
5.1.1 概念的产生
5.1.2 词义与概念
5.1.3 概念结构
5.1.4 心理空间和映射
5.1.5 概念整合理论
5.2 概念整合理论在汉语新词语生成和理解中的应用
5.2.1 组构论与整合论
5.2.2 双音节复合词的分类
5.2.3 双音节复合名词
5.2.3.1 “名词+ 名词”双音节复合名词
5.2.3.2 “形容词+ 名词”双音节复合名词
5.2.4 隐喻词
5.2.5 仿拟词
5.3 汉语新词语中复合词的生成过程及相关因素
5.4 小结
第六章 当代汉语变异的认知特征
6.1 时代性
6.2 能产性
6.3 经济性
6.4 社会心理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启示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
7.3 对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2003 年-2005 年新词表(251 条)
附件2:2006 年新词表(172 条)
附录3:2007 年新词表(254 条)
附录4:2008 年新词表(359 条)
附录5:2009 年新词表(396 条)
附录6:English Summary
本文编号:3834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834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