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互动中的语气副词易位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02 04:37
易位作为现代汉语口语中的独特现象,以往学者也做过一些探讨,但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句法层面的形式和意义的一般经验性的描述和解释上,从功能、语用以及韵律等角度的研究不够深入。本文尝试运用新的视角和理论对易位现象里的语气副词易位进行专门研究。首先,我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语气副词易位现象进行分类。主要从易位副词的表现形式、语义类别以及易位结构所处的话轮位置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类别划分。之后分析了语气副词易位现象的句类特征。研究表明:易位的语气副词在四种句类中都有分布,但是它们对句类的选择也有一定倾向性,语气副词易位陈述句所占比重最多,其次为感叹句、疑问句和祈使句。决定语气副词倾向于在何种句子末尾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语气副词所表信息的明晰性。其次,文章将考察扩大到现实的口语中,即由交际互动视角来关照口语中的语气副词易位现象,考察了该现象的概念功能、交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研究表明,概念功能主要体现在后续语气副词在表述性功能的表达上。在人际功能方面,后续语气副词大多都能表情态,在表达情态时常和语气助词以及情态助动词配合使用,实现人际意义。其所表情态涉及比附、揣测、坚决、意外等。后续副词也能表评价,但是表示的...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和易位句相关的研究
1.2.2 关于语气副词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和转写说明
1.4.1 语料来源
1.4.2 转写说明
第二章 交际互动中的语气副词易位现象
2.1 语气副词易位现象的分类
2.1.1 表现形式分类
2.1.2 语义类别分类
2.1.3 话轮位置分类
2.2 语气副词易位现象的特征
第三章 交际互动中的语气副词易位功能
3.1 语气副词易位功能
3.2 语气副词易位概念功能
3.2.1 逻辑功能
3.2.2 表述功能
3.3 语气副词易位交际功能
3.3.1 情态功能
3.3.2 评价功能
3.4 语气副词易位语篇功能
3.4.1 信息凸显
3.4.2 语篇建构
3.4.3 预设指明
第四章 交际互动中的语气副词易位影响因素分析
4.1 语体因素
4.2 词汇因素
4.2.1 词语的使用频率
4.2.2 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
4.3 语用因素
4.3.1 面子维护
4.3.2 凸显与连贯
4.3.3 交际准则
第五章 特殊易位“F((语))+是”
5.1 “语气副词+是”居末
5.2 “语气副词+是”居末时的性质
5.2.1 “语气副词+是”易位的性质
5.2.2 “是”和“语气副词+是”的性质
5.3 “语气副词+是”居末的表达功用
5.3.1 “是”为判断词
5.3.2 “是”为语气副词和词内成分
5.4 和“是”易位原因探讨
5.4.1 语义配合相容与主体内容凸显
5.4.2 类推机制的影响和“是”的能产性
5.4.3 韵律和谐与完句需要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45829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和易位句相关的研究
1.2.2 关于语气副词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和转写说明
1.4.1 语料来源
1.4.2 转写说明
第二章 交际互动中的语气副词易位现象
2.1 语气副词易位现象的分类
2.1.1 表现形式分类
2.1.2 语义类别分类
2.1.3 话轮位置分类
2.2 语气副词易位现象的特征
第三章 交际互动中的语气副词易位功能
3.1 语气副词易位功能
3.2 语气副词易位概念功能
3.2.1 逻辑功能
3.2.2 表述功能
3.3 语气副词易位交际功能
3.3.1 情态功能
3.3.2 评价功能
3.4 语气副词易位语篇功能
3.4.1 信息凸显
3.4.2 语篇建构
3.4.3 预设指明
第四章 交际互动中的语气副词易位影响因素分析
4.1 语体因素
4.2 词汇因素
4.2.1 词语的使用频率
4.2.2 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
4.3 语用因素
4.3.1 面子维护
4.3.2 凸显与连贯
4.3.3 交际准则
第五章 特殊易位“F((语))+是”
5.1 “语气副词+是”居末
5.2 “语气副词+是”居末时的性质
5.2.1 “语气副词+是”易位的性质
5.2.2 “是”和“语气副词+是”的性质
5.3 “语气副词+是”居末的表达功用
5.3.1 “是”为判断词
5.3.2 “是”为语气副词和词内成分
5.4 和“是”易位原因探讨
5.4.1 语义配合相容与主体内容凸显
5.4.2 类推机制的影响和“是”的能产性
5.4.3 韵律和谐与完句需要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45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945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