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话中“去”的一些特殊用法
本文关键词:柳州话中“去”的一些特殊用法
【摘要】:柳州话中的"去"除了具有普通话中的表义和用法之外,还有四种不同于普通话的特殊用法,即表"性状改变"的助词用法;表数助词用法;带特殊宾语的趋向动词用法;表"继续""连续""持续"义的动词用法等。文章详细论述了柳州话中"去"的这四种特殊用法,并对部分用法的来历进行了浅析。
【作者单位】: 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关键词】: 柳州话 去 助词 动词
【基金】: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3CYY003) 广西科技大学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校科社1261108)
【分类号】:H172.3
【正文快照】: 引言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北部,辖6县4区。柳州话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归为西南官话桂柳片。在柳州话中,“去”有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特殊用法。一、助词“去1/2”(一)表“性状改变”的助词“去1”柳州话中,助词“去1”读作[k‘?24]1。通常附着在动词或简单动补结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垂民;;闽南话的“去”字句[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3年03期
2 张谊生;副词“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兼论“都”的表达功用和内部分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林华勇;郭必之;;廉江粤语“来/去”的语法化与功能趋近现象[J];中国语文;2010年06期
4 陈山青;;湖南汨罗方言的将实现体助词“去”[J];中国语文;2012年02期
5 梁银峰;;汉语动相补语“来”、“去”的形成过程[J];语言科学;2005年06期
6 梁银峰;;汉语事态助词“去”的形成过程[J];语言研究集刊;2007年0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9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柳国栋;;《论语》重叠词略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安琛;;重叠式动补短语的句法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星;;汉英定语语序的对比分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旷金辉;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冰;《红楼梦》中茶”相关行为映射译者风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2 陈忠;;复合趋向补语中“来/去”的句法分布顺序及其理据[J];当代语言学;2007年01期
3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J];方言;1985年02期
4 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一)[J];方言;2001年04期
5 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二)[J];方言;2002年01期
6 王莉;温州话"道"的将行体用法及其本字[J];方言;2004年02期
7 郭辉;;皖北濉溪方言的语气词“来”[J];方言;2008年02期
8 吴福祥;;汉语方言里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几种语法化模式[J];方言;2010年02期
9 刘泽民;瑞金方言的助词“去”、“却”和“来”[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王红;副词“都”的语法意义试析[J];汉语学习;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瑞明;;柳州话百子隐语解读[J];柳州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7187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18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