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范畴的动态识解及其历时演变——以{鸣叫}的演变为例
本文关键词:概念范畴的动态识解及其历时演变——以{鸣叫}的演变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鸣叫”义动词 概念 概念域 概念层级 历时演变
【摘要】:基于语义的动态识解视角,历时描写和分析{鸣叫}概念在"凸现—框架"方面的变化,揭示汉语单音词所表征的概念在概念边界、概念域和概念层级等方面是如何变化的。上古{鸣叫}的概念结构主要凸显四种属性,即发声主体、发声动作、发声响度和伴随情状,据此{鸣叫}域可分为三个子域。到中古,{鸣叫}域的结构发生变异,概念边界有了改变,各子域逐渐融合,衍生出上位概念,并产生相应的上位词"鸣3"。近代汉语时期,{鸣叫}的上位词"鸣3"被"叫2"取代,之后概念域进一步融合,形成了更高层级的上位词"叫3",用来表示人叫喊或动物鸣叫。个案研究表明,很多自古传承至今的单音词,在不同时期表征的是不同层级的多个概念。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鸣叫”义动词 概念 概念域 概念层级 历时演变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功能-类型学取向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14ZDB098) 第54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3M54113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40033)
【分类号】:H139
【正文快照】: 认知语言学坚信语义的语境动态性和语用灵活性,认为意义是一种超越词语层面的认知现象。语言使用导致语义变化,意义的动态变化可能在范畴结构中表现出来。(Geeraerts,2010:205)CroftCruse(2004:16-21)提出了对概念的动态研究视角,涉及概念范畴化的层次、动态的构建及其扩展性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冬平;;“透过”的功能及其概念隐喻[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吴鹏;;古汉语“行”义动词的词义分析[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王毅力;;二十年来古汉语语义场研究述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林克勤;;《孟子》起立类词汇语料价值考察[J];古汉语研究;2011年02期
5 王又新;;试论《说文》以概念场为背景的语言观[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钱永红;;语言模糊现象研究的话语转向[J];外国语言文学;2014年04期
7 郭晓妮;;汉语常用词多义义场的历史演变初探——以动词“提”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傅华辰;;从西周金文看形容词的发展及其影响[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王宇枫;;语言接触中的莫语颜色词[J];民族语文;2008年02期
10 孙淑娟;;古汉语概念场研究综述[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晓妮;古汉语物氃位移概念场词_Y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姜兴鲁;竺法护译经感觉动词语义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铭娜;《吕氏春秋》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赵国军;现代汉语变量表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文正;《太平经》动词及相关基本句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孟艳华;事件建构与现代汉语结果宾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萧频;印尼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8 张莉;类型学视野的英语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邓春琴;南北朝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齐旺;台语北部方言核心词变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荣;汉语“建筑”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王文红;“穿着”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田丰;《黄帝内经》医学用语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4 曾石飞;中古汉语感官感知类动词语义场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5 刘倩忠;现代汉语“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婷;现代汉语持具类手部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洋;汉语“烹煮”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张玉代;“背负”类词汇历时演变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王崇;汉语感官词模糊性与隐喻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10 卢凤鹏;《说文》词汇语义系统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瑞;;“探”字的概念要素分析[J];语文学刊;2011年03期
2 曹群英;黄泽英;;隐喻的本质新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3 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王霞静;;隐喻概念整合(英文)[J];语文学刊;2006年S1期
5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年03期
6 陈晓颖;蒋兰;;从认知角度探讨“经济危机”的隐喻及翻译[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9期
7 苗兴伟;廖美珍;;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J];外语学刊;2007年06期
8 张茹娟;;认知视角下的英汉时间隐喻对比研究[J];海外英语;2014年09期
9 李金英;宋德文;;英汉视觉隐喻的认知功能[J];校园英语;2012年04期
10 李弘;语音隐喻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奉联;汉语“欺骗”概念域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陈艳;基于概念域识解的朦胧诗语篇连贯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3 崔素玲;矛盾修饰法的认知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芳;俄汉人体词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21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2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