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字本源考——兼论甲骨文符号“■”与“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8-24 12:12
本文关键词:“巴”字本源考——兼论甲骨文符号“■”与“巴”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文献统计 语法分析 甲骨文 “巴” 原始意义
【摘要】:从文献统计和语法分析可确认许慎释"巴"为"虫"或"蛇"缺乏可考依据,先秦文献中的"巴"没有一处可释为"虫"或"蛇",今使用的"巴"的义项也没有一项与"虫"或"蛇"有关。甲骨文符号"■"学术界多采唐兰"巴"说,相关历史、考古等支持该说。从字形看,"■"本义应指臂长、手大,善于攀爬的人,在文献中首先以此特征作为族称、国称,然后作为其长期居地名称,并逐步引申出"紧贴""粘附"等相关意义,这些意义涵盖了"巴"的几乎全部常用义。这一演进线索非常清晰,有充分的文献材料和语用材料的支持。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文献统计 语法分析 甲骨文 “巴” 原始意义
【分类号】:H139
【正文快照】: 一许慎释“巴”辨关于“巴”的本义,《说文解字》释:“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许慎的训释被不少学者,尤其是研究巴文化的学者引用,其实这条训释很值得怀疑。查上古文献,早期可考文献中没有找到一处实例可为证据。《尚书》《诗经》《周易》《周礼》等早期文献均无“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济;甲骨文中“五”字初文的探讨——兼论日本林东辅对“五”字认识的正确性[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2 沈志忠;有关甲骨文引用材料的两则辨误[J];中国农史;1997年04期
3 沈志忠;甲骨文“稷”字再认识[J];中国农史;1998年03期
4 董莲池;甲骨文中的于字被动式探索[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Z1期
5 陈炜湛;近20年来甲骨文研究的主要成就[J];学术研究;1999年11期
6 莫金山;古文字考释方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年[J];学术研究;1999年11期
7 李民,李雪山;薪火相传 继往开来——百年甲骨文研究概述[J];河南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8 R壓G,
本文编号:7312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31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