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隐喻性范畴化及其实现机制

发布时间:2017-08-25 03:17

  本文关键词:隐喻性范畴化及其实现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隐喻性范畴化 关系相似性 双重指称 实现机制


【摘要】:"以不同类为类"的隐喻性范畴化是人类认知过程及语言演变中的重要范畴化形式。隐喻性范畴化的本质在于把本体和喻体越过常规范畴边界,重建一个共享的上级范畴,据此获得表示其上位范畴的抽象范畴指称,且在特定语境下动态实现。这种范畴化具有范畴表征的类层级结构和分类逻辑基础,并具有类比属性和双重指称特征。原型范畴理论和范畴构建理论为其提供了重要理据。隐喻性范畴化实现的中介机制为关系相似性,而宏观和微观双重范畴化则是其实现的范畴隶属机制。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淮海工学院;
【关键词】隐喻性范畴化 关系相似性 双重指称 实现机制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隐喻性范畴化的实现机制研究”(10BYY002)的资助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1.引言人类要认识原本混沌无序、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一种基本的手段就是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即划分为“范畴”。范畴意指“类型”、“类别”,把众多事物归属不同类别的思维过程便为范畴化,因而范畴化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和思维活动,是人类对世间万物的认识从无序到有序演进的重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盛桓;;隐喻为什么可能[J];外语教学;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鹏;;语言即世界——从认知的角度看汉英相关隐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谭瑾;彭建武;;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3 朱勇玲;;“内涵外延传承说”对移就的解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6期

4 孙新峰;;也谈“外延内涵传承说”——以《长恨歌》中的转喻为例[J];北方文学(下旬);2012年12期

5 张其云;;隐喻的信念真值及其特征——基于体验哲学观的探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6 龚玉苗;徐岚;;喻体类层级的指称抽象水平和隐喻理解[J];外国语言文学;2013年02期

7 雷卿;;隐喻话语生成的自主依存模式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何爱晶;;转喻思维的逻辑观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龚翼蓉;;“××门”结构转喻的理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田斐斐;;隐喻与一词多义教学[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继文;中日古典定型诗歌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4 何爱晶;名—动转类的转喻理据与词汇学习[D];西南大学;2009年

5 李文竞;文学翻译机理研究—心智哲学视角[D];中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马闻生;英语新词的形成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李方方;翻译策略二分法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吴钦;体育隐喻理解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张秀云;新闻标题的生成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胡长锦;基于自主依存理论对电影《非诚勿扰》幽默话语的认知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7 杨小丽;蛋果词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吕金凤;隐喻的生成机制探索[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9 周晓娟;拟人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蒋宜轩;委婉语语义传承认知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盛桓;;认知语用学研究论纲[J];外语教学;2007年03期

2 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2期

3 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晴;;诌议语言的范畴化及其过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07期

2 齐红霞;谢勇;;名词的功能游移是名词非范畴化的结果[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宋江录;;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研究评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温锁林;;当代汉语临时范畴化强加模式:认知与修辞动因[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赵红路;刘婷婷;;非范畴化视域下名词功能多义性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6 张智博;;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词类转化——以动词的词类转化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7 徐静;;非范畴化理论研究综述[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8期

8 周吉红;;语言非范畴化的再定义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年04期

9 刘正光;;非范畴化与功能多义性[J];中国外语;2005年03期

10 刘正光,刘润清;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宗守云;;范畴化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2 黄伟红;;类典型论,范畴化和词义扩展[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陆红艳;;非范畴化视角下的多义性分析[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韩习武;刘春阳;;汉语动词次范畴化的形式描写[A];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34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34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7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