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演化看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
本文关键词:从历史演化看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
更多相关文章: 递归性 基本结构单位 用字策略 增音节策略 字化
【摘要】:先秦汉语的语素组合都具有递归性,语素即为基本结构单位;现代汉语中的语素组合既有递归性的,也有非递归性的,后一类组合中的语素不是基本结构单位,只是基本结构单位的组成成分。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的构成层次发生了变化,由单层发展为双层,在这一变化中,"一个字·一个音节·一个概念"的强势关联制约着整个语法格局的形成,通过字化现象和用字策略表现出来。英语等其他多音节语言常用的"增音节策略"在汉语中不用。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递归性 基本结构单位 用字策略 增音节策略 字化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中国语言及方言的语言接触类型和演化建模研究(项目批准号:14ZBD102)”;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严格语音对应的汉语与民族语关系字专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3AZD051)
【分类号】:H14
【正文快照】: 一语言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常见的语言单位如语素、词、词组和句子是不同层级的符号。一般说法是,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词是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词组是词和词的组合;句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俊苗;;缩略——字义演变的新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陈保亚;;论意义的两个来源和语言哲学的任务——从语言游戏规则和单位的还原说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陈保亚;;从语言接触看历史比较语言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汪锋;;从白语的比较研究看历史语言学中的纵横结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宋作艳;;字族化与汉语未登录词的自动提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陈保亚;;宽式语形:汉诗意境形成的诗学根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荣晶;语义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张健;;汉英语言模式的哲学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陈保亚;;从接触看濒危方言、濒危特征和濒危机制[J];长江学术;2006年01期
10 李卫清;;汉句英译错误分析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立坤;;单音节名词(缀)的释义模式与三音节名词的语义结构关系[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邱立坤;邵艳秋;;语义词典归类不当现象自动发现[A];第六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刘晋晋;;反符号学视野下的语词与形象——以詹姆斯·埃尔金斯的形象研究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4年
4 徐轶玮;;从汉语层级性看对外汉语汉字教学[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5 李启军;;影视明星的符号结构与价值结构——影视明星符号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一[A];东方丛刊(2005年第3辑 总第五十三辑)[C];2005年
6 李祥林;;对中国文化雌柔气质的发生学考察[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7 甘莅豪;;危机管理、危机公关、危机传播之辨析——一种符号社会学的考察视角[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8 温金海;;本体论视阈下的语言哲学流变——从索绪尔到维特根斯坦[A];第四届中西语言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张建华;;符号学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传承[A];2014甘肃省体育科学学术论文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0 甘莅豪;;命名战:国际争端中的主权想象[A];全面深化改革与现代国家治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秦曰龙;清抄本《五音通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张慧丽;汉语方言变韵的语音格局[D];北京大学;2011年
6 阮大瞿越(Nguy(?)n (?)i C(?) Vi(?)t;十七世纪越南汉字音(A类)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祁世明;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朱斌;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建华;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张薇;文化视角下的英汉词语理据性对比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3 刘晓娟;临沂方言零声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覃俊s,
本文编号:746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46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