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喻认知功能的英汉轭式搭配诠释
本文关键词:基于隐喻认知功能的英汉轭式搭配诠释
更多相关文章: 轭式搭配 隐喻 认知功能 拈词 逆向轭式搭配
【摘要】: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认知功能为出发点,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的视角对英汉轭式搭配的构成进行深层诠释,发现相似性是轭式搭配构建的基础。轭式搭配通过拈词过滤和锁定事物间的相似性,将本体的属性特征映射到拈体上,激活并突显拈体中对应的属性特征。隐喻认知功能还对特殊的搭配形式——逆向轭式搭配的构建和修辞效果有较大解释力。隐喻认知功能为轭式搭配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有利于对这种修辞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关键词】: 轭式搭配 隐喻 认知功能 拈词 逆向轭式搭配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YY01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3B048) 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077)
【分类号】:H315;H15
【正文快照】: 一、引言英语轭式搭配和汉语拈连(以下为简便起见统称为轭式搭配)都是极尽顺水推舟之能事,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将适用于一个事物的词语拈来用于另一个或多个事物,这样形成的搭配中至少有一个是临时的、非常规的,脱离了特定的语境就使人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轭式搭配能取得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叶荭;;原型理论视角下轭式搭配修辞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2 李宇明;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王寅,李弘;中西隐喻对比及隐喻工作机制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5 王文斌,林波;论隐喻中的始源之源[J];外语研究;2003年04期
6 刘正光;隐喻映射的本质特征[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7 唐瑞梁;;概念隐喻映射制约机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正翠;李晓红;;浅析隐喻的显式和隐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宁建花;;基于语料库的英汉颜色词“红”的隐喻对比[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葛红,李加强;隐喻理论综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束玫娟;;新闻语篇中的言语隐喻及非言语隐喻——以《纽约时报》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李先华;;唐诗词语隐含义个案考察及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权循莲;田德蓓;;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徐超;毕玉德;;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韩国语隐喻知识库构建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4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5 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邱凯端;;英汉广告语言特性与广告图文隐喻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蒲松龄;;隐喻构建基本要素及其与隐喻理解效果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蔡有恒;;英汉垂直性空间隐喻对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贺;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莹;旅游宣传手册翻译中的隐喻、转喻及其表达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高皓s,
本文编号:802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802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