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特意”类情状副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15:32

  本文关键词:“特意”类情状副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特意”类 情状副词 句法 演变过程 语用


【摘要】:本文选取情状副词中含同一语素的“特意、特地、特为、特此”四个表动作情状的副词展开研究,全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从句法分析方面去研究了“特意”类情状副词,在句法功能方面主要从“特意”类情状副词与动词的搭配、与短语、形容词的搭配等方面展开论述,并通过语料分析与整理,对“特意”类情状副词与其他类副词、其他状语、其他特殊格式的共现进行了梳理,通过对“特意”类情状副词在这些句式中搭配功能的研究,既可以对这类词的特性以及使用范围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看到它们各自在搭配上的区别性。第二章主要从历时的角度对“特意”类情状副词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这四个情状副词在虚化机制和动因上都受到了双音节趋势、取消分解和重新分析以及紧邻句位的影响,可是又各自有不同的虚化特点,“特意”是由短语直接虚化为副词,“特为”是由副词“特”和介词“为”跨层凝固而来,随着介词“为”的语义和词性脱落,变为附着在“特”后的词缀,完成词汇化过程。“特此”是由跨层非短语结构虚化而来,代词“此”虽已虚化为词缀,可仍带有近指义。“特地”是由副词“特”与词缀“地”复合而成,“地”变为词内成分。第三章从语用方面探讨了这类词的功能,首先在句类分布上,对“特意”类情状副词在陈述句、感叹句和疑问句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探讨,其次,在使用语体方面对这几个副词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从语用功能角度对“特意”类情状副词进行了研究。第四章是结语,对本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特意”类 情状副词 句法 演变过程 语用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2
  • 0.1 选题目的和意义8-9
  • 0.2 研究对象9-10
  • 0.3 情状副词的研究现状10-11
  • 0.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11-12
  • 第1章 “特意”类情状副词的句法分析12-30
  • 1.1 “特意”类情状副词的句法功能12-17
  • 1.1.1 “特意”类情状副词与动词性成分的搭配12-16
  • 1.1.2 “特意”类情状副词与形容词性成分的搭配16-17
  • 1.2 “特意”类情状副词和其他类副词的连用17-21
  • 1.2.1 与否定副词的连用17-18
  • 1.2.2 与时间副词的连用18-19
  • 1.2.3 与频率副词的连用19
  • 1.2.4 与范围副词的连用19-20
  • 1.2.5 与语气副词的连用20-21
  • 1.2.6 与程度副词连用21
  • 1.3 “特意”类情状副词和其他类状语的连用21-24
  • 1.3.1 与处所状语的连用21-22
  • 1.3.2 与对象状语连用22-23
  • 1.3.3 与工具状语连用23
  • 1.3.4 与依据状语连用23-24
  • 1.4 “特意”类情状副词和其他格式的连用24-28
  • 1.4.1 在“把”字句中的分布24-26
  • 1.4.2 在“被”字句中的分布26-27
  • 1.4.3 在“在……上/下/中”格式中的分布27-28
  • 1.5 本章小结28-30
  • 第2章 “特意”类情状副词的历时演变30-47
  • 2.1 “特意”类情状副词的演变考察30-41
  • 2.1.1 “特意”的历时演变30-33
  • 2.1.2 “特为”的历时演变33-37
  • 2.1.3 “特此”的历时演变37-39
  • 2.1.4 “特地”的历时演变39-41
  • 2.2 “特意”类情状副词的虚化机制和动因以及虚化特点41-45
  • 2.2.1 “特意”类情状副词的虚化机制和动因41-44
  • 2.2.2 “特意”类情状副词的虚化特点44-45
  • 2.3 小结45-47
  • 第3章 “特意”类情状副词的语用分析47-55
  • 3.1 句类分布47-49
  • 3.1.1 陈述句47-48
  • 3.1.2 感叹句48-49
  • 3.1.3 疑问句49
  • 3.2 语体分布49-51
  • 3.3 语用功能51-53
  • 3.3.1 焦点凸显功能51-53
  • 3.3.2 主观评议功能53
  • 3.4 本章小结53-55
  • 第4章 结语55-57
  • 参考文献57-60
  • 致谢60-61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2 陈一;;试论专职的动词前加词[J];中国语文;198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4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崔诚恩;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焦学峰;程度副词“X其”与“X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2 滕蕾;描摹性副词的自主与非自主[D];辽宁大学;2013年

3 汤丽丽;“分别”与“分头”的多视角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国华;“自X”类情状副词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5 蒲晓红;情态副词多维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媛媛;现代汉语“亲x”类情态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束益琴;现代汉语焦点及其表现手段[D];扬州大学;2008年

8 王美华;跨层结构词汇化及其例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彭伶楠;现代汉语双音词“X了”的虚化与词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31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831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5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