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动补结构的重构机制

发布时间:2017-09-12 07:45

  本文关键词:动补结构的重构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动补结构 动补融合 可别度 双音化


【摘要】:汉语动补结构的重构包括补语前移和宾语后移两个方面,这种重构的最重要因素是可别度原则的作用。因宾语比补语倾向于更为长而复杂,且补语与动词的共现频率也远高于宾语与动词的共现频率,故宾语的可别度要低于补语,最终导致宾语后移、补语前移与动词组配。之后又因补语的辅助性语义角色及其表义功能的专门化,导致本就是临近高频共现的动补组配进一步融合而词汇化,最后在汉语词汇发展的双音化趋势作用下,固化为以双音节为最自然、最优选的音节模式。
【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动补结构 动补融合 可别度 双音化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本文仅讨论补语指向宾语之类的动补结构1,因这不仅是一种典型的动补结构,且其演变涉及本文要讨论的语序变化,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说的动补结构均是指这种结构。关于此类动补结构的来源,前人有较多探讨,我们认同石毓智的观点,即直接来源于“可分离动补组合”2,如例[1]46—6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贤彬;;动补结构“语义差”标准例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汪立荣;;翻译中的结构对应与结构置换——以情感动补结构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孙占林;《金瓶梅》的同形动补结构[J];红河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4 吴福祥;关于动补结构“V死O”的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0年03期

5 杜纯梓;对动补结构产生于六朝说之献疑[J];语文研究;2003年04期

6 肖贤彬;动补结构“隔开式”的历时遗存[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陈年高;;敦博本《坛经》的动补结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肖贤彬;;古汉语动补结构起源“兼语说”之再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庄义友;伍春红;;汉语动补结构折射出的民族文化特征[J];韶关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肖贤彬;;上古汉语动补结构判别标准的讨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薛凤生;;动补结构否定形式浅谈[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楚群;;“V起来”的形式化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赵红玲;;汉语中“V掉”结构小议[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明来;宋人话本动补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永红;英汉儿童早期动补结构发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2 甄玉;从事件结构理论角度看汉语动补结构[D];天津大学;2009年

3 黄增寿;《三国志》的动补结构[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倩;泰国学生动补结构的偏误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5 崔广华;“完”的历时意义及包含“完”的词和动补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林彩萍;韵律句法学框架下的动补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7 李雪芳;现代汉语动补结构歧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许红云;SC理论和汉语动补结构的句法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张明辉;“V+个+VP”式动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10 高燕;从认知角度看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语义指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359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8359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0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