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致使-被动”结构的句法

发布时间:2017-09-20 00:36

  本文关键词:“致使-被动”结构的句法


  更多相关文章: 致使 被动 对立与转换 双VP结构


【摘要】:致使和被动在很多语言中可由同一动词或语素承担。汉语的"给、让、教(交/叫)"就可以既表致使又表被动。本文将探究:第一,什么样的动词或语素可以既表致使又表被动?或者说,既表致使又表被动的条件是什么?第二,这种"致使一被动"解读是有关成分或结构演变的结果,还是两种变换形式一直同时并存?本文首先提出"致使一被动"变换解读的分析方案,然后指出演变分析的问题所在。本文的变换分析方案认为:"给、让、教"之所以既可以表致使又可以表被动,是因其词汇句法结构为双VP结构,而只有这样的双VP结构才能产生致使和被动两种语义的变换。"给、让、教"本身的词汇语义并不含致使义和被动义,致使义和被动义源自对"给、让、教"所投射的双VP结构所做的句式解读。许多学者认为这种"致使一被动"解读是从致使到被动演变的结果,然而,演变分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条件,说明该演变适用于哪些动词,不适用于哪些动词。另外,传世文献也并没有显示出清晰的线索,证明这类动词先有致使用法后有被动用法。实际上,即便有证据证明是这样,也并不意味着被动用法是从致使用法演化而来的。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
【关键词】致使 被动 对立与转换 双VP结构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论元选择中的显著性和局部性研究”(14AYY0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语言研究所语音与言语科学重点实验室“汉语儿童语法获得与认知发展”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匈牙利科学院合作研究项目“自然语言信息结构研究”的资助
【分类号】:H14
【正文快照】: 1.引言致使和被动,动作的方向似乎是相反的,或者说二者之间至少表现出一种方向性的对立关系。有意思的是,在很多语言中,这种方向性对立关系可以由同一个动词或语素承担,比如汉语的“给、让、教(交/叫)0)”就可以既表致使 又表被动(朱德熙1982:178-91)。下例(la)可解读为致使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林;;“来着”的语义性质和句法环境探讨——兼与“了_2”“过”的对比分析[J];语言研究;2013年02期

2 熊仲儒;量词“口”的句法认知基础浅探[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方绪军;;语气词“罢了”和“而已”[J];语言科学;2006年03期

4 常海星;;“不”构成连词“不X”的语义、句法基础[J];长江学术;2009年03期

5 张天伟;李大勤;;《省略的句法允准》述评[J];现代外语;2011年04期

6 龙国富;浅谈语法化中补语“却”的句法环境[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龙国富;;试论“以”“持”不能进入狭义处置式的原因[J];古汉语研究;2007年01期

8 罗进军;;基于句法识别的有标复句层次关系研究[J];汉语学报;2009年01期

9 于芹;;也论“大+时间词(的)”[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邢福义;三点意思[J];咬文嚼字;200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方绪军;;语气词“罢了”和“而已”[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泊;《左传》中的副词“又”、“亦”、“复”[D];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84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884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7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