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走”结构多角度考察
本文关键词:“V走”结构多角度考察
【摘要】:近几年,对动结式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对于使用频率较高的动结式的研究已经成系统,而对于“V走”结构虽然早已提出它属于动结式,但对于这个结构的相关研究较少,多出现在与其他动结式的比较研究和方言研究中,还没有过独立专门的研究。本文以语料库为基础,以“V走”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对“V走”结构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论文内容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等内容,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从语义角度对“V走”结构进行了考察。首先,利用语料库对“V走”结构的动词进行了穷尽性的考察,指出能够进入“V走”结构和不能进入“V走”结构的动词,并进行了语义分类,明确能够进入“V走”结构动词的语义特征。其次,分析了“V走”结构中“走”的语义指向。最后,梳理出了“V走”结构的语义类型,总结了“V走”结构语义的特点。第三章从句法上对“V走”进行了分析,描述了“V走”结构的主要句法功能,考察了“V走”结构可以出现的各种句式。第四章从语用角度分析了“V走”结构,明确了“V走”结构在语用上的特点,分别从句类分布、时体范畴、语体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考察。最后,从配价的角度,分析了“V走”结构。最后是结语部分,得出了一些关于“V走”结构的认识。
【关键词】:“V走”结构 语义 句法 语用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9
- 1.2 研究现状9-13
-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13
- 1.4 论文创新之处13-14
- 第二章 “V走”结构的语义分析14-29
- 2.1 “V走”结构“V”的语义分析14-19
- 2.1.1 进入“V走”结构“V”的语义分类14-15
- 2.1.2 进入“V走”结构“V”的语义特征15-18
- 2.1.3 不能进入“V走”结构“V”的语义分类18-19
- 2.2 “V走”结构中“走”的语义指向19-21
- 2.2.1 指向动作的施事19-20
- 2.2.2 指向动作的受事20
- 2.2.3 指向动词本身20-21
- 2.3 “V走”结构的语义类型21-24
- 2.3.1 致使义21-22
- 2.3.2 离开义22-23
- 2.3.3 结果义23-24
- 2.4 “V走”结构语义的特点24-28
- 2.4.1 整体性24-25
- 2.4.2 位移性25
- 2.4.3 能产性25-28
- 2.5 小结28-29
- 第三章 “V走”结构的句法分析29-39
- 3.1 “V走”结构的句法功能29-33
- 3.1.1 “V走”充当主语29-30
- 3.1.2 “V走”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语30-32
- 3.1.3 “V走”充当定语32-33
- 3.1.4 “V走”单独成句33
- 3.2 “V走”结构可出现的句式33-38
- 3.2.1 把字句33-34
- 3.2.2 被动句34-37
- 3.2.3 “是”字句37
- 3.2.4 话题句37-38
- 3.3 小结38-39
- 第四章 “V走”结构的语用分析39-49
- 4.1 “V走”结构的句类分布39-42
- 4.1.1 陈述句39-40
- 4.1.2 祈使句40-41
- 4.1.3 疑问句41-42
- 4.2 “V走”结构的时体范畴42-44
- 4.2.1 “V走”结构的时态范畴42-43
- 4.2.2 “V走”结构的体貌范畴43-44
- 4.3 “V走”结构的语体分布44-45
- 4.3.1 口语体44-45
- 4.3.2 书面语体45
- 4.4 “V走”结构的配价45-47
- 4.4.1 O~SZ~P(OP)型46
- 4.4.2 S~SZ~P(SP)型46-47
- 4.5 小结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谢辞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文辉;动结式在几个句式中的分布[J];语文研究;2004年03期
2 施春宏;;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J];中国语文;2004年06期
3 熊仲儒;刘丽萍;;汉语动结式的核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胡敕瑞;;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标准[J];中国语文;2005年03期
5 熊仲儒;刘丽萍;;动结式的论元实现[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6 刘街生;;动结式组构的成分及其关系探讨[J];语言研究;2006年02期
7 吴茂刚;;近二十年来动结式研究述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8 彭国珍;;偏离类动结式的句法特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林燕;徐兴胜;;汉语动结式复合词的派生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赵琪;;作用于自身的英汉动结式的论元实现[J];山东外语教学;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施春宏;;动结式的配价分析[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3 孙英杰;;动结式的语义、论元结构及补语指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杨洁;;“V着(zháo)”与“V到”的替换条件及其动因分析[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宗宏;现代汉语使因突显类致使构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何玲;英汉动结构式增效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4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赵琪;英汉动结构式的论元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
6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林艳;现代汉语动结式“V错”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李琳;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的英语非常规动结式构建[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石婉;《儿女英雄传》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谭力;汉语动结式“一V一个R”的构式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5 姜灿中;汉语动结式的历时构式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6 张慧;“V走”结构多角度考察[D];延边大学;2016年
7 张立冰;对外汉语教学中动结式习得及偏误分析[D];苏州大学;2016年
8 万春兰;基于事件结构理论的现代汉语动结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9 吴华钊;“X死(了)”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10 易查方;动结式“V满”及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074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07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