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进行体标记的语法化差异及其时空特质
本文关键词:汉英进行体标记的语法化差异及其时空特质
【摘要】:本文通过对汉英进行体标记语法化差异的考察,阐明这两种语言的时空特质。相似的空间来源是汉英进行体标记的一个共性,其语法化路径虽印证了"从空间到时间"和"时空相依"的发展特点,但汉英进行体标记最终演变为不同的句法结构,这是由各自所属的语言类型以及语言背后的民族思维特性决定的,具体来说,汉语的空间性思维特质与英语的时间性思维特质是导致汉英进行体标记语法化差异的深层因素。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关键词】: 汉英对比 进行体标记 语法化 时空特质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研究”(11BYY0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一般项目“从西洋传教士著作看台州方言百余年来的演变”(12YJA740064)
【分类号】:H146;H314
【正文快照】: 0.引言就人类对时空的认知而言,空间是第一性,时间是第二性,因为空间知觉是人类最早发展起来的认知能力,而人类的时间意识产生于穿过空间的运动,空间表达形式由此被视为时间等其他非空间表达形式的结构模板(Clark 1973;Traugott 1975;周榕2001)。汉英的进行体标记虽有可能来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2 蔡国妹;;吴闽语进行体和持续体的语法化序列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喻遂生;甲骨文“在”字介词用法例证[J];古汉语研究;2002年04期
4 王寅,严辰松;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1期
6 周榕!400715重庆北碚;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7 雷冬平;胡丽珍;;时间副词“正在”的形成再探[J];中国语文;2010年01期
8 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J];语言科学;2009年01期
9 高增霞;处所动词、处所介词和未完成体标记——体标记“在”和“着”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王文斌;;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9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谈文艳;;关于英汉对比下汉语语序的理据性和象似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4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5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6 张静;;宋词的象似性微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7 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梅岗;张艳秋;;论英语基本连接图式结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张立立;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超女粉丝团名称和成员身份认同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旷金辉;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2 董秀芳;“是”的进一步语法化:由虚词到词内成分[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3 吴长安;;“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J];当代语言学;2006年03期
4 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J];福建外语;1998年02期
5 李小凡;苏州方言的体貌系统[J];方言;1998年03期
6 邱震强;宁乡话特殊的时间状语和时间补语:在个里、在那里[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4年02期
7 伊原大策,柴世森;表示进行时态的“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8 王建设;从明清闽南方言戏文看“著”的语法化过程[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罗昕如;;湖南方言中的“在N”[J];汉语学报;2004年01期
10 戴昭铭;;弱化、促化、虚化和语法化——吴方言中一种重要的演变现象[J];汉语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丽莉;;浅议网络语言类型及成因[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3期
2 В.А.Звегинцев;曾冲明;;语言类型研究的新方向[J];语言学资料;1965年06期
3 许余龙;语言类型区别与翻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4 邹智贤;;从语言类型看认识方式的特质[J];哲学动态;1989年12期
5 梁敏;对语言类型变化的一些看法[J];民族语文;1995年06期
6 张平;;语言的类型与文化[J];语文学刊;2006年16期
7 高芳;从主语、主位、话题看语言类型的划分[J];新疆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8 李维鼎;;弹性策略:不同语言类型的要求[J];语文建设;2007年03期
9 何午;;中日语言的若干类型学认知[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02期
10 ;《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第二版)》出版[J];语文研究;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江荻;;藏语动词的及物性、自主性与施格语言类型[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岩;心理语言类型对中国大学生习得英语动名结构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智广;英语从屈折语向孤立语演变的语言类型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26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26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