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陕北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
【摘要】:陕北地处我国陕西省北部,处于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的接壤区,是中原汉族政权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屏障,历来是兵家必争的军事战略要地,是民族冲突的战场和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地理位置和文化地位都十分重要。陕北是中原农耕文化与陕北游牧文化的交错地带,其文化具有原始性、独特性。而这些特点在陕北地名中都有所反映。本文以地名为切入点来探究陕北地名的语言特点和所蕴含的地域文化。本文以陕北地名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总体概述陕北的两个地级市——延安市和榆林市的情况,重点介绍本选题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陕北地名的语言结构,分别从陕北地名的语音特点和陕北地名的词汇、语法特点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探讨了陕北地名中的修辞现象,着重介绍了比喻、借代、用典、夸张、避讳等几种修辞格;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陕北地名的文化意蕴,着重从地名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融合以及社会心态等方面,论述了陕北地名丰富的文化蕴含;第五部分主要写了陕北地名的演变与发展;第六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回顾。
【关键词】:陕北地名 语言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0-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14
- 一、陕北地名的语言结构14-24
- (一) 陕北地名的语音特点14-18
- (二) 陕北地名的词汇、语法特点18-24
- 二、陕北地名的修辞24-26
- (一) 比喻24
- (二) 借代24-25
- (三) 用典25
- (四) 夸张25
- (五) 避讳25-26
- 三、陕北地名的文化意蕴阐释26-35
- (一) 地名与地理物产26
- (二) 地名与历史26-29
- (三) 地名与宗教29-30
- (四) 地名与民族融合30-33
- (五) 地名与社会心态33-35
- 四、陕北地名的演变与发展35-38
- (一) 陕北地名演变的原因35-36
- (二) 陕北地名发展的趋势36-38
- 五、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1
- 附录41-58
- 致谢58-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碧波;大连地名文化刍议[J];中国地名;2000年04期
2 ;地名文化[J];中国地名;2002年03期
3 李力;地名文化现象透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何彤慧,李禄胜;宁夏地名特征与地名文化[J];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5 朱考金 ,陈建兵;地名文化的市场冲击[J];中国地名;2004年01期
6 叶岱夫;惠州市的地名环境与地名文化[J];岭南文史;2004年01期
7 胡阿祥;;老地名是古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资源——以“南京十佳老地名”为例的分析[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李文莉;;地名词汇的历时变化及其社会动因——以涪陵地名为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本刊编辑部;;奉行科学发展 繁荣地名文化[J];中国地名;2007年12期
10 谢前明;;当代地名文化发展的三大特点[J];中国地名;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坚;;地名语源的民族史解读——以欧洲和中国为例[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2 朱天顺;;从台湾地名的文化要素看两岸的密切关系[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四卷][C];2011年
3 张中波;李付娥;;地名花语——浅谈地名文化中的花卉地名[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谢红生;;挖掘地名故事 弘扬地名文化[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尹钧科;;谈谈地名的有关知识和北京地名[A];北京古都历史文化讲座[C];2009年
6 陈名实;;闽南保生大帝信仰与台湾地名[A];海峡两岸之闽南文化——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惠歧;;北京寺庙与地名文化的演变[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刘向政;;神话、传说与地名文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许尚枢;;徐霞客笔下的浙江地名及其当代意义[A];徐霞客研究(第21辑)[C];2010年
10 孙冬虎;;北京东城区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举隅[A];《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学安;老地名“非遗”保护是个好思路[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记者 齐冬;尽快启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N];济南日报;2006年
3 记者 吉颐 通讯员 莫非;济南将建地名文化遗产名录体系[N];济南日报;2006年
4 班若川;保护地名遗产: 中国在行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赵治国 高冉;专家呼吁保护济南地名文化遗产[N];中国社会报;2006年
6 钟鸣;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刻不容缓的行动[N];中国社会报;2006年
7 燕志华;南京老地名列入“非遗”保护名单[N];新华日报;2006年
8 本版编辑邋殷贝 周鱼;正在消逝的珠海老地名[N];珠海特区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史维勤;留住古县名:保卫最“容易受伤”的地名[N];中国社会报;2007年
10 单三娅;地名也是文化遗产 不要随意更改废止[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超艺;上海市地名文化保护与地名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君;宁夏地名的语言特征与文化本源[D];北方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琥;重庆市主城区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冯倩;韩国地名的文化意义考察[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4 王荣加;文化视角下的河北地名浅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忱忱;九江市地名的语言和文化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汪圆;宁夏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7 王宴婷;辽阳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8 崔松松;河南政区地名文化景观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9 孟庆玲;朝鲜地名形成背景与空间分布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10 王亚融;陕北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D];延安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40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40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