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性“V-起来”句的句法推导
本文关键词:评价性“V-起来”句的句法推导
更多相关文章: 评价性“V-起来”句 侧向移位 附加语
【摘要】:评价性"V-起来"句中,句首NP与"V-起来"和AP两个谓语同时存在题元关系。把"NP+V-起来"看作附加语,"NP+AP"是主要谓语,最简方案中的侧向移位和题元特征核查理论可为评价性"V-起来"句的"附加语分析"提供形式化的理论工具。具体而言,"NP+V-起来"在句法运算时投射为独立的语段v P1/APPLP;v P1/APPLP的核心/非核心论元在推导过程中被拷贝后侧向移位与主句的轻动词形成v P2。在主句继续推导时,v P1附接于v P2,形成复杂谓语结构,为主句谓语事件的实现提供条件或情景。分裂式结构"V起NP来"也可纳入统一的"附加语分析"。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关键词】: 评价性“V-起来”句 侧向移位 附加语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汉语时间指称的句法研究”(13JJD740010) 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语态现象与动词及物性的最简句法诠释”(GD14XWW1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6.3
【正文快照】: 1引言汉语中的“NP+V-起来+AP”结构多表达评价义,被称为评价性“V-起来”句(以下简称“起来”句)。如1-4所示,“起来”句句首的NP可作动词V的论元,担任施事、受事、地点和工具等题元角色。有时,“V-起来”前可以出现两个NP:在5-6中,第二个NP“他”可承担“施事”,而句首的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沪扬;曾传禄;;“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习;2009年02期
2 马志刚;;基于引元结构分析“V着”汉语存现句的句法语义属性[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02期
3 程杰;温宾利;;对汉语两类非核心论元的APPL结构分析——兼论英汉APPL结构之差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曹宏;;论中动句的句法构造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3期
5 曹宏;;论中动句的语义表达特点[J];中国语文;2005年03期
6 曹宏;论中动句的层次结构和语法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7 殷树林;;“NP+(状)+V起来+AP”格式与英语中动句的比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1期
8 曹宏;;中动句对动词形容词的选择限制及其理据[J];语言科学;2004年01期
9 殷树林;;“NP(对象)+(状)+V+起来+AP”格式的句法构造[J];语言科学;2006年02期
10 贺阳;动趋式“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其句法表现[J];语言研究;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岁;;“V+Num+是+Num”构式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王晓凌;;补语“起来”的隐喻认知过程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彭家法;;合并次序和附加语结构的类型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4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王葆华;同动式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6 孔令达,傅满义;儿童语言中副词的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何姗;;“V起来+AP”中“AP”的认知等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8 佟和龙;;最简方案框架下“连”字句的句法推导[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9 滕春艳;;英、汉“主表被”结构对比及生成制约条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顾鸣镝;;关于构式承继及其理据的可探究性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韩玉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浅析香港人普通话中的词汇偏误问题[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安琛;;“V起来”中“起来”非体标记之刍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星;;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的分布类型及其语义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晓军;;英汉语中动结构式类型划分及其内在承继关联的认知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杜莹;;《红楼梦》诗词曲赋中的副词研究[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7 郑成航;;领属性名物化结构允准条件研究综述[A];第八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下[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孟德腾;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李波;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方小燕;广州话句末语气助词对句子表述性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2年
8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彭锦维;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淼;最简方案下附加语的移动合并及其位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俊丽;留学生存现句习得调查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彦平;池莉小说语言特点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7 王春红;汉语中动句的意义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慧;英汉中动结构的认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赵雯;中动构式“NP+V起来+AP”的认知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10 张士超;基于语料库的趋向动词“来”、“去”的语义认知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玉柱;存现动词的非宾格性假设[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顾阳;论元结构理论介绍[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3 杨素英;从非宾格动词现象看语义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4 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J];福建外语;1998年02期
5 孙天琦;;谈汉语中旁格成分作宾语现象[J];汉语学习;2009年03期
6 石毓智;白解红;;将来时标记向认识情态功能的衍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熊仲儒;刘丽萍;;汉语动结式的核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马志刚;;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结构、语素成分与英汉双宾结构的句法语义属性[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01期
9 卓小清;瑶语的“ta:i~2(来)”和“mi郞~2(去)”[J];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S1期
10 木仕华;论纳西语动词的语法化[J];民族语文;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汝民;;英语附加语标准(1)质疑[J];山东外语教学;1985年03期
2 赵政清;漫谈英语中的联加语[J];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3 姚晓波;;略论全句附加语[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4 吴明清,彭家玉;论作外加语的副词[J];十堰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5 莫一钧;;我们是这样教附加语的[J];语文学习;1954年09期
6 李宁宁;;从谓语附加语看日本人的心理[J];成功(教育);2013年20期
7 刘凌;附加语的妙用[J];汉语学习;1982年05期
8 孟自黄;“限制”和附加语[J];逻辑与语言学习;1982年04期
9 无害;;长句分析练习〔五〕[J];语文学习;1953年09期
10 高旭阳,王海燕;会语附加语[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蓝越群;;论英语的情态附加语及其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彭家法;附加语的句法位置[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李枫;英语评论附加语的评价意义及其动因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杨竹;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语使用者使用英语情态附加语的差异[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余浩;现代汉语中的附加语左置结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2 阳运清;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附加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贾玉嘉;学术语篇中评论附加语的对比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4 任立婷;中美英语使用者使用英语情态附加语的差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吕罗丹;最简方案下的英语附加语移位[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文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的人际功能分析:理论与实证[D];黑龙江大学;2014年
7 吴蕊霖;子集原则下中国大学生习得英语时空附加语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杜金丽;英文语言学著作自序和他序语篇的情态对比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9 李姝;英语中动构式修饰语的选择制约[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500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50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