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基于原型的语言创新机制——以汉语动结式论元表达为例

发布时间:2017-10-05 00:08

  本文关键词:基于原型的语言创新机制——以汉语动结式论元表达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创新 原型 致使 汉语动结式 论元表达


【摘要】:生成语法理论认为,语言的创新性来源于句法中的形式组合机制,而当代认知语言学更强调语义的作用。本文以汉语动结式为例,说明偏离语义原型能够产生创新的语言表达。动结式的论元表达可以在3个方面偏离致使原型。致使者和致使对象可以分别由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以外的角色承担,两者之间也可以没有直接的致使关系。基于原型的语义语法表征是重要的语言表达创新机制,也可以为认知语言学面临的"同一形式多种用法"的挑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创新 原型 致使 汉语动结式 论元表达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语论元异构现象的认知研究”(12YJC740143) 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语言表达的能产性与限制性研究:以汉语复杂谓词为例”(14YYC004)
【分类号】:H146.3
【正文快照】: 0.引言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准确模拟人类的语言能力,而人类语言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创新性。在生成语法理论看来,语言的创新性来源于形式句法的组合机制,通过有限的词汇生成无限的表达。(Jackendoff 1994:12-13)认知语言学更强调语义在语言表达中的基础性地位(Langack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翼;;汉语“得”字致使句式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侯国金;;对构式语法八大弱点的诟病[J];外语研究;2013年03期

3 邓云华;石毓智;;论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5期

4 张翼;;倒置动结式的认知构式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5 张韧;;参照点处理对概念内容的限制:“有”字句的证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6 熊仲儒;刘丽萍;;动结式的论元实现[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7 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J];语文研究;2001年01期

8 沈家煊;;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J];语言科学;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周敏;方宗祥;;“都是……惹的祸”构式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彭苗苗;;试论粘合式述补结构的正反问类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4 朱凤梅;;浅析构式语法理论及其在语言习得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5 邹春玲;任伟萌;;“着”字构式的转喻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0期

6 周长银;;现代汉语“追累”句式的生成研究述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曾萍萍;毛继光;;“越X越Y”构式解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林燕;徐兴胜;;汉语动结式复合词的派生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马丽霞;汉语普通话中动词复制结构的句法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10 王原霞;;构式语法及其对外语教学和习得的启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4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姝;紧缩及其句法语义后果[D];吉林大学;2012年

9 张京鱼;操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对心理谓词的习得:语义突显层级模式[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10 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尹方园;“VA”动结式表层语义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胡学群;英语致使—位移构式的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常婧;汉语动结式致事论元实现的构式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李颖;基于空间参照框架理论的英汉存在构式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汪国菊;英语动结构式的事件框架结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娟娟;现代汉语存现句的构式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李连芳;印尼学生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于婷婷;动结式补语语义指向的判别条件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毓智;;构造语法理论关于construction定义问题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陈香兰;;认知语言学构式观[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何爱晶;陆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5 M.Fried;H.Boas;刘国辉;;《语法构式:溯源》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8年01期

6 袁平;;构式语法理论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蔡维天;;谈“有人”“有的人”和“有些人”[J];汉语学报;2004年02期

8 刘街生;;现代汉语“得”字动补式的组构[J];汉语学报;2009年02期

9 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0年01期

10 王红旗;谓词充当结果补语的语义限制[J];汉语学习;199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春宏;;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J];中国语文;2004年06期

2 熊仲儒;刘丽萍;;汉语动结式的核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熊仲儒;刘丽萍;;动结式的论元实现[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4 刘街生;;动结式组构的成分及其关系探讨[J];语言研究;2006年02期

5 吴茂刚;;近二十年来动结式研究述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6 彭国珍;;偏离类动结式的句法特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林燕;徐兴胜;;汉语动结式复合词的派生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任俊红;;汉语动结式存在的认知理据[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林燕;;动结式复合词的核心问题[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赵琪;;英汉动结式的共性与个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孙英杰;;动结式的语义、论元结构及补语指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杨洁;;“V着(zháo)”与“V到”的替换条件及其动因分析[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何玲;英汉动结构式增效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3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5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查方;动结式“V满”及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美玲;动结式和可能式不对称现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梁彤;动结式的配位方式及相关句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方亚;致使义动结式的典型特征和基本格式[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薛李;动结式“V穿”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辰而;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致使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李连芳;印尼学生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王鑫;有关“动_1+动_2”类动结式的几个问题[D];山西大学;2003年

9 郑尧;动结式的语用解释及其进入相关句式的原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白燕;基于对比分析的朝鲜族学生动结式习得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736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736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6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