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建水方言的音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06:06

  本文关键词:建水方言的音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建水方言 音变 连读变调 儿化 合音


【摘要】:建水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部,建水汉语方言属于滇南方言小片,具有云南方言的共性特征,又有一些自己的特点。本文从历时、共时两个方面考察建水方言的音变状况,尤其是共时层面的语流音变,语言事实材料丰富,仔细梳理亦可看出一些历时音变的规律。文章创新点在于:(1)立足于对建水南北二区各乡镇的田野调查,强调基于语言事实描写的特点总结和规律总结;(2)强调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的不可分割性,注重把建水方言的变调现象和语法现象有机联结;(3)强调语言研究普遍性和特殊性、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把描写落于实处、落于细小处。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一共六个章节,每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绪论,分三个要点:第一,对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意义的介绍;第二,对研究现状的概括;第三,对研究方言和语料来源的说明。第一章建水县及其方言介绍。介绍建水县的地理位置、民族概况、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域的划分;介绍建水方言的片区划分、语音系统、语音的南北差异、城乡差异和民族差异。第二章连读变调。分别对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词的连读变调坐出归类描写和特点归纳;因为重叠词数量较多、形式较为特殊,故对其进行了专节探讨;最后,分析连读变调的动因。第三章儿化。通过大量儿化词搜集,对建水方言儿化的语音特征、词类分布和功能进行描写。第四章合音。一是通过搜集到的合音词,分析建水方言合音词的构成和音变类型,探讨这些合音词的固定程度和使用情况;二是介绍建水方言句中合音变调的现象和与之相关的语法意义。第五章历时音变。把建水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和《广韵》声母、韵母、声调作比较,进行说明。第六章总结全文。
【关键词】:建水方言 音变 连读变调 儿化 合音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72.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4
  • 一、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8-9
  • 二、研究现状9-13
  • 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13
  • 四、体例说明13-14
  • 第一章 建水县及其方言介绍14-25
  • 第一节 概况介绍14-17
  • 一、建水县概况14-16
  • 二、建水县方言概况16-17
  • 第二节 建水方言的语音系统17-25
  • 一、声韵调17-21
  • 二、南北差异21-22
  • 三、城乡差异22
  • 四、民族差异22-25
  • 第二章 连读变调25-35
  • 第一节 连读变调的类型25-31
  • 一、双音节的连读变调25-29
  • 二、三音节的连读变调29
  • 三、四音节的连读变调29-31
  • 第二节 重叠词的连读变调31-33
  • 一、重叠词的分布范围31-32
  • 二、重叠词的变调规律32-33
  • 第三节 连读变调的动因33-35
  • 第三章 儿化35-46
  • 第一节 儿化的语音特征35-37
  • 一、央化程度高36
  • 二、儿化韵和声母的拼合有规律36-37
  • 第二节 儿化词的分布范围37-42
  • 一、分布描写37-40
  • 二、南北分布差异40-42
  • 第三节 儿化的功能探讨42-46
  • 一、构词43
  • 二、表义43-44
  • 三、押韵44-46
  • 第四章 合音46-57
  • 第一节 合音词46-51
  • 一、建水方言合音词的构成类型46-48
  • 二、建水方言合音词的音变类型48-49
  • 三、建水方言合音词的固定程度49-51
  • 第二节 合音变调51-57
  • 一、话题的变调标记52-53
  • 二、动词“时”“体”的变调标记53-55
  • 三、程度义的变调标记55-57
  • 第五章 历时音变57-68
  • 第一节 建水方言声母与中古音比较57-60
  • 一、建水方言声母与中古声母的对应关系57-59
  • 二、从古今演变看建水方言声母的特点59-60
  • 第二节 建水方言韵母和中古音的比较60-66
  • 一、建水方言韵母与中古韵母的对应关系60-65
  • 二、从古今演变看建水方言声母的特点65-66
  • 第三节 建水方言声调和中古音的比较66-68
  • 第六章 结语68-71
  • 参考文献71-75
  • 附录75-11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112-113
  • 致谢1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祥卿;;河北辛集话的合音现象与合音词——兼谈普通话合音词“俩”“仨”“别”的来源[J];南开语言学刊;2005年02期

2 杨绍林;;四川彭州方言的合音词[J];方言;2007年03期

3 杨绍林;;四川彭州方言合音词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侯红娟;;稷山方言的合音现象与合音词[J];大众文艺;2013年13期

5 陈元胜;;谈谈汉语“合音词”释义[J];辞书研究;1983年06期

6 张玉来 ,于叔华;论“合音词”的几个问题[J];烟台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0期

7 文西;汉语“合音词”浅说[J];九江师专学报;1987年03期

8 王维理;从合音词的训释看“如何”结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9 吴静;万荣方言的合音词[J];语文研究;1995年02期

10 刘福铸;莆仙方言中的合音词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5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琳;建水方言的音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方少鹏;登封话词汇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琦;英汉“双”概念词汇对比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873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873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a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