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论塞林格《九故事》中人物异化和自我救赎

发布时间:2017-10-13 13:01

  本文关键词:论塞林格《九故事》中人物异化和自我救赎


  更多相关文章: 九故事 异化 自我救赎 原因


【摘要】:J.D.塞林格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因发表《麦田的守望者》而获得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1952年,塞林格挑选九部短篇小说成集,命名为《九故事》。这九个故事不仅代表了塞林格自我的精神救赎之路,而且展现了战后美国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虽然没有《麦田的守望者》出名,但是对《九故事》中人物异化的描写所表现出独特的魅力以及创造出的社会价值和思想价值同样值得学习研究。论文立足于塞林格的短篇小说集《九故事》,采用了异化理论和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异化和自我救赎的角度对《九故事》中人物进行细致地研究,剖析人物异化的表现,人物在自我救赎中所做的努力以及人物异化产生的原因。正文分为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阐述《九故事》中人物异化,具体分析故事中人物自身的异化,表现为自我分裂、自我矛盾和自我颠覆;人物与他人关系的异化,其中有朋友关系的利益化,亲子关系的冷漠化,夫妻关系的陌生化;人物与其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之间关系的异化,使读者对作品中人物异化表现了解更深入。第二章主要论述人物在异化过程中努力用爱战胜绝望,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恢复对宗教的信仰,从而实现自我救赎。第三章主要分析人物异化的原因。外因包括战争的影响,物欲的泛滥和政治局势的紧张;内因包括精神生活的贫瘠和传统道德的沦丧。在前辈的研究成果上,论文系统地分析《九故事》中人物异化,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异化的发展和自我救赎的过程,拓宽了对塞林格短篇小说人物异化主题和自我救赎问题的系统化研究范围。因此,《九故事》不仅深刻表现了人物异化和自我救赎的主题,而且具有呼吁人们正视异化的现实意义,是一部唤醒人类拯救人性的力作。
【关键词】:九故事 异化 自我救赎 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伊犁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导师评阅表4-5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绪论8-12
  • 1.论文的选题及意义8
  • 2.理论依据8-10
  • 3.文献综述10-11
  • 4.创新之处11-12
  • 第一章《九故事》中人物的异化12-24
  • 1.1 人与自身关系的异化12-17
  • 1.1.1 自我的分裂12-13
  • 1.1.2 自我的矛盾13-16
  • 1.1.3 自我的颠覆16-17
  • 1.2 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异化17-20
  • 1.2.1 朋友关系利益化17-18
  • 1.2.2 亲子关系冷漠化18-19
  • 1.2.3 夫妻关系陌生化19-20
  • 1.3 人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异化20-24
  • 1.3.1 人与生活环境之间关系的异化20-21
  • 1.3.2 人与工作环境之间关系的异化21-24
  • 第二章人物异化过程中的自我救赎24-29
  • 2.1 用爱战胜绝望24-25
  • 2.2 重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25-26
  • 2.3 恢复宗教信仰26-29
  • 第三章人物异化的原因29-34
  • 3.1 外在因素29-32
  • 3.1.1 战争的阴影29-30
  • 3.1.2 工业化的弊端30-31
  • 3.1.3 种族的歧视31-32
  • 3.2 内在因素32-34
  • 3.2.1 精神生活的贫瘠32-33
  • 3.2.2 传统道德的沦丧33-34
  • 结语34-35
  • 参考文献35-37
  • 致谢37-38
  • 作者简历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生;;请别让我消失[J];商周刊;2010年04期

2 陆川;;纪念塞林格[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年02期

3 萧泊零羽;;塞林格:消失的遁世者[J];名作欣赏;2010年07期

4 杨金才;朱云;;中国的塞林格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5期

5 王振平;塞林格与梅纳德[J];世界文化;1999年03期

6 黄孝阳;;关于塞林格——不想成为那条“吃得太胖了的”香蕉鱼[J];文学界(专辑版);2013年11期

7 陈安;;塞林格被淡化的神秘色彩[J];书城;2014年02期

8 刘一jj;;儿童与沉默之书——试析塞林格《九故事》[J];作家;2008年24期

9 ;塞林格:遁世作家的传奇人生[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0年04期

10 刘子超;;塞林格:一个传奇的离世[J];人民文摘;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郑双;塞林格的《九故事》[N];中华新闻报;2005年

2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余晓葵;塞林格:为写作而写作[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康慨;大隐隐于市:书信显示塞林格未离红尘[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李长云;“父亲是我的老师”[N];人民日报;2005年

5 孙仲旭;只有一个塞林格[N];深圳商报;2003年

6 李长云;排球是我和父亲一生的追求[N];人民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刘绪源;怀想塞林格,我们错过了什么[N];文汇报;2010年

8 朱霞;塞林格:我们的守望者走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9 孙仲旭《上海文学》张定浩;塞林格:只为自己写作[N];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本报特邀撰稿TimHathaway 魏一帆 翻译 赋格;塞林格自觉自愿地选择了离开[N];南方周末;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寇旭华;从个体与异化社会的二元对立到超越对立[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衍强;J. D.塞林格作品中的佛教因素[D];山东大学;2008年

2 范晓;《九故事》的启悟主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陈新儒;守望童真:塞林格短篇小说主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吴云;塞林格《九故事》中的精神创伤:表征,原因及救赎[D];安徽大学;2016年

5 乔轶楠;论塞林格《九故事》中人物异化和自我救赎[D];伊犁师范学院;2016年

6 蔡清;论塞林格的小说与东方宗教文化[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杨琳琳;神话与宗教:塞林格笔下“少年智者”的自我追寻[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孔霞;塞林格小说中的创伤主题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年

9 邓丽静;追求精神成长过程中的异化[D];郑州大学;2006年

10 杨庆香;论塞林格小说中的两个世界及其呈现方式[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24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024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d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