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现代文学经典影视传播困境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以来现代文学经典影视传播困境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14年
新世纪以来现代文学经典影视传播困境及对策研究
黎妮
【摘要】:现代文学从诞生到现在,与现代媒介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共同成长的态势,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文学改编热”以来,许多现代文学经典都被搬上了荧幕,但笔者也注意到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一改编趋势逐渐变缓。本文以现代文学经典为研究对象,探析它们在面对新的媒介环境时所遇到的困境,从传播的“5W”要素出发分析其影视传播受困的原因,以期对现代文学经典在当代的传播找到一条有效的发展路径。 本文首先梳理了前人有关大众媒介与文学之互动关系的研究内容,尤其是对于文学经典的传播问题,之前的研究者对于其传播的历史和现状都做了很多的分析,但对于现代文学经典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当下的传播却研究较少,因此这成为了本文写作的一个出发点。 在文章的第二章,根据不同的历史分期,笔者简单梳理了现代文学经典的传播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解放前的电影改编尝试,第二是解放后“十七年”期间的传播,第三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代文学经典改编热”,第四是新世纪以来的传播低迷期。其目的在于从其纵向的传播历程的比较中,得出当下现代文学经典传播的状态,可以看出,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现代文学经典的传播已陷入了困境。 文章第三章具体分析了现代文学经典陷入传播困境的表现。这种困境表现在传播作品的数量与之前的几个阶段相比大为减少,在传播方式上也难以跟随时代的脚步,更体现在被改编作品的质量上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笔者结合部分电视剧,从传播效果的角度,分析了新世纪以来现代文学经典在影像化改编过程出现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淡化启蒙思想、消费大众情感、娱乐受众等方面。 文章第四章详细分析了现代文学经典影视传播受困的原因。从外部因素来看,媒介环境的变化和消费文化的侵袭,引起了其影视传播本身的变化。具体到传播要素来说,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由于对高收视率的追求,使得改编难以达到忠实和再创造的统一;就传播内容来看,虽然每部影视作品都力图再现原著的经典特质,但在消费文化背景下,现代文学经典的影视传播倾向有了改变,经典特质被削弱;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来看,新的媒介的发展、视图影像与互联网和手机的联合,促使影视传播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文化取向、意识形态取向和审美层面的转变,都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学经典的传播格局;最后从传播对象的角度进行分析,受众的诉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受众追求视觉冲击、消解权威的需要以及他们对于娱乐消遣的需要,都影响着文学作品影视传播的改变。 面对当下出现的传播困境,我们应该怎样延续现代文学经典的生命力、如何使其更好地与影视媒介联姻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的第五章从行业自律、外部他律的角度提出了关于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考和探索,对传播者来说,能够坚守对艺术的追求,尊重原著的价值,不屈服于商业利益的诱惑,才能保证影视传播作品的质量。而对于受众来说,期待视野的改变和审美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他们接受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而管理部门也需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给予协调和支持,调动传播者的积极性,同时要牢牢掌握话语权力,抵抗西方文化霸权的入侵,努力发出本民族的话语声音。总之希冀生活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人们能够正视现代文学经典的价值,积极地去传播它接受它,使得现代文学经典的生命力得以延续,文学作品的价值得以传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管宁;;视觉文化与文学的跨媒体生存[J];东南学术;2009年06期
3 管宁;;当代大众传媒与文学生产研究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王一川;论媒介在文学中的作用[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5 陈静;;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困境与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08期
6 闫续瑞;冯宁;;电子媒介对文学经典的解构与再生[J];求索;2010年11期
7 陶东风;大话文学与消费文化语境中经典的命运[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8 朱国华;电影:文学的终结者?[J];文学评论;2003年02期
9 黄曼君;回到经典 重释经典——关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经典化问题[J];文学评论;2004年04期
10 邓娜娜;;大众传媒,文学经典化的助推器——以美国作家爱伦·坡为例[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晶;从文学经典到数码影像[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晓洁;媒介环境学视阈下文学与媒介之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2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汪杨;;秘密花园的文化叙事——论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作家的“欲望化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徐福来;;伦理人生的义理与实践——梁漱溟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的特色与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张鹏飞;;论新生代女性文学的审美情趣[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芮英;;国内外博物馆少儿网站分析与展望[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2 李建鸣;;意识形态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变与常:关于社会转型方式的历史思考”历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5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谷征;翁立伟;;男性气质展示:《非诚勿扰》男嘉宾呈现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胡蓓蓓;;结构与圈层:媒介文化视域中流动的“话语空间”——从“黄山门”事件进展引发的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林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贵州影视作品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徐晓峰;刘君;;品牌的文化底蕴[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5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赵明;消费社会背景下中国DM广告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海亮;竞技武术的诞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方敏;“功夫王”赛事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友权;;数字化的哲学局限与美学悖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吴国盛;;芒福德的技术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王岳川;当代传媒中的网络文化与电视批评[J];北方论丛;2004年05期
5 李勇;;电子媒介·时空压缩·文化生产[J];北方论丛;2007年04期
6 胡景敏;;大文学观与文学史研究的文化转向[J];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7 张法;电子媒介、审美景观与哲学意义[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8 彭广林;;互动而非对抗:对文学与传媒关系的一种阐释——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张芳圆;;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微博碎片化现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晏斌;论罗兰·巴尔特关于现代神话的符号解读[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李明伟;媒介形态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3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4 陈文育;图像时代的美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谭华孚;媒介嬗变中的文学新生态[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晓云;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李勇;媒介时代的审美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8 赵晓芳;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玉;媒介场中“文学事实”的通变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倪万;数字化艺术传播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楚;尼尔·波兹曼媒介环境学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方亭;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争战;文学:生还是死[D];四川大学;2006年
4 李素华;文学的图像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鲁彩苹;文学媒介革新与传统文学的新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姗姗;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生存[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丽;对媒介技术主义理论的研究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涛;文学媒介化与人文精神的延续[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金芹芹;文学传播媒介对于文学活动的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晓帆;保罗·莱文森媒介环境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益;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意识[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2 金惠俊;中国现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以20世纪80、90年代为主[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3 黄书泉;开拓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新境界——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J];理论与创作;2001年04期
4 蒋益;中国现代文学地域观[J];理论与创作;2001年06期
5 王继增;《中国现代文学》重点内容辅导(1)[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1年02期
6 王继增;《中国现代文学》重点内容辅导(2)[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1年03期
7 李光荣;中国现代文学的主力军──纪念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诞生八十周年[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5期
8 咸立强;宿命的抗争──现代文学中出走情节意蕴分析[J];克山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9 郭国昌;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关系研究述论[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10 马弦;欧化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雪松;;20世纪初叶现代文学与现代出版的关系演变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王文英;;一个城市与文学的关系——上海的现代文学(提纲)[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圣;;在高校《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4 王卫平;;现代文学经典的厘定与当代文化建设[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5 陈伟华;;论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以《阿Q正传》为例[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6 哈迎飞;;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当代语文教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旷新年;;现代文学发生中的现代性问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8 朱金顺;;辑佚·版本·“全集不全”——读“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论文随想[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9 王润龙;;从中国现代文学看文艺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10 杨洪承;;上海与中国现代文学社群的关系考[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清芳;[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易晖 中国现代文学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金惠俊 韩国釜山大学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张岩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颜同林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段美乔;[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陈平原;[N];文汇报;2007年
8 ;[N];光明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丽 实习生 傅海燕;[N];工人日报;2000年
10 文学所现代室;[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林非;理性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性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高群;清末民初教育制度的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建构[D];苏州大学;2007年
3 赖斯捷;近现代湖南报刊与现代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雷启立;印刷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7 申宜暻;中韩现代文学观念形成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张翼;论现代文学“民族形象”的生成与建构[D];浙江大学;2009年
9 张德明;现代与反现代张力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4年
10 汪树东;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取向[D];武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荣霞;蒙古国现代文学在中国(1946-1979)[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贺晓兰;近现代报刊与中国现代文学[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解文斌;五四作家的身份特征与中国现代文学[D];青岛大学;2006年
4 周廷福;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基本内涵的三个基本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亚飞;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与中学文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邱焕星;“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概念的知识考古[D];青岛大学;2007年
7 孙保锋;青潮—20世纪30年代青岛现代文学现象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8 刘志强;欧化汉语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彭小银;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中国现代文学导读》教学设计[D];暨南大学;2012年
10 李慧;报刊与蒙古族现代文学[D];内蒙古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以来现代文学经典影视传播困境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9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39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