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2 15:02

  近年来,在中国介绍的后现代理论越来越多,但人们大多关注利奥塔、杰姆逊和哈贝马斯等后现代主义论争中的著名学者。本文以美国后现代文学批评家伊哈布·哈桑作为研究对象。他是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后现代主义最早的评论学者之一。他通过对文学领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独到解剖和透视,赢得了西方学术界的首肯,也使人们对后现代主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本文将系统阐述哈桑在这一历史时刻的突出地位和关键性作用,以突显其价值;同时把握他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是如何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个术语和概念去理解文学作品和时代文化特征的。本文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论述哈桑的理论和意义: 首先,哈桑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论争中最多产和最有影响的批评家之一,他一直坚持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对于“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被广泛地接受,他所做贡献超出了任何其他批评家。有人指出,他早期的论文是最早承认、描述后现代主义并使之理论化的;也有人认为他是最早发现后现代主义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不断产生局限的学者。因此,他也曾经彼人们称为“后现代主义之父”或“后现代主义教父”。哈桑从历时和共时的维度对后现代的特征作了界定,自造了新词“不确定的内在性"(indetermanence,,即“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内在性”[immanence])来概括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是哈桑对后现代主义的核心范畴与独特诠释,也是他不同于其他一般后现代主义批评家的精彩之处。他把詹姆斯·乔伊斯的《为芬尼根守灵》(Finnegans Wake)看作是后现代主义的开端,因为它对后现代性作了种种深刻的、巨大的预示。可以说,哈桑的这些研究对后现代主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作为后现代文学理论家,哈桑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是从文学现象入手的。他的专长是对西方先锋派文学、实验性文学的研究,这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领域中是领先的。他区分了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运动:先锋派、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把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文学运动都看作是先锋派:荒诞玄学、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至上主义、构成主义、墨兹主义、德史蒂尔主义等等。这些运动以无政府主义的态度抨击了资产阶级及其艺术和宣言。同时,它们的行动也具有自我毁灭的倾向。哈桑发现,先锋派文学中有一种“无以言表”和“自我质疑”的特性,文学开始转向“反对自身,渴望沉默,留给我们的是愤怒和启示的种种暗示。”①因此,他把先锋派文学界定为“沉默的文学”,而“沉默”则是文学对自身所采取的一种新态度。他认为,亨利·米勒和塞缪尔·贝克特代表了这两种先锋派的倾向——“愤怒的叫喊”和“启示的声音”。同时,他也指出,“愤怒需要启示”。这里所谓的“沉默”,是一种隐喻,是对文学自身观念和西方社会的一种质疑,是对传统价值体系的根本秩序和价值观的挑战。总之,这种“沉默的”先锋派文学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行者。哈桑对它的发现和阐释,表现出了他作为当代文学批评家敏锐而独特的感受力。 第三,作为一位文学研究学者,哈桑被看作是第一个把后现代主义文学概念转化为一个门类众多的文化概念的评论家。在他那里,“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这种宽‘泛的、包容性的后现代主义概念所带来的变化,一度几乎垄断了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整个讨论。在采纳“后现代主义”这个并不确定的概念的文论家之中,哈桑是不懈地致力于阐明其应用规则的第一人。他从后现代文学中“不确定的内在性”出发,推及到整个后现代西方文化,认为后者也普遍存在着自我矛盾和自我否定的悖论式特点。这种包容性的后现代主义概念使哈桑对后现代主义有一种全景式的观察。在他看来,后现代主义不只是一场文学运动,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尽管这一包容性的后现代认识论有缺陷,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仅在文学领域而且在社会文化领域的关于后现代主义全景式的视点,也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理解这种“多元化的突变”。故本文也将从这个角度入手,阐述哈桑如何把后现代主义从文学概念转化为文化概念的。此外,哈桑把包容性的后现代主义概念扩展到文学批评领域中,提出了“超批评”(paracriticism),这是一种旨在“恢复多种艺术使命”的后现代批评。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概述选题缘由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及论文的基本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进行考古,跟随哈桑的思路回顾、思考、分析现代与后现代之争,同时着力阐述哈桑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第三章讨论哈桑提出的“沉默的文学”。主要阐述先锋派、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先锋派文学的“沉默”特征,“沉默”文学内在含义等,突显哈桑在后现代理论家中的独树一帜。第四章讨论哈桑对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分期,着重通过对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为芬尼根守灵》进行文本分析来思考它为何是后现代性的巨大预言。小说创造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语言体系,其语言有一种瓦解一切的狂热意志;具有开放的语言、戏仿和非线性的结构以及“作者之死”的写作特征,表现出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的融合,以及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精英性、权威性的否定和反意识形态的控制。第五章着重讨论哈桑是如何把“后现代主义”从文学概念引向文化概念的,是如何突出后现代主义包容性的。同时分析他提出的后现代主义批评形式——“超批评”的内涵。第六章结语则简要论述哈桑后现代文学批评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启发和影响。 总之,“后现代”是西方学界和中国学界共同关注一个重要话题。哈桑作为后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他对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对后现代主义本质特征的把握,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关系的分析都具有承前启下的开拓性作用。更重要的是,他逐步拓展了其后现代主义概念,使之成为一个包容性的文化概念,为以后的后现代主义批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一些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被介绍到中国以后,哈桑的后现代理论似乎被人们认为“过时了”,因此没有得到的足够关注。然而,在我看来,从他对后现代主义所做的一切研究来看,他可以被称为杰出的后现代文学理论家。当他转向对“后现代主义突变”研究时,其后现代理论也越来越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在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任何一个有远见的理论家都不可避免地会调整自己的观点,以适应这个变化多端的多元社会。因此,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可能被简单地贴上“东方”或“西方”的标签。本文选择哈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以期获得对中国的后现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有益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06
【目录】:

  • 摘要2-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导论12-26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12-19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19-24
  • 一、国外研究状况20-22
  • 二、国内研究状况22-24
  • 第三节 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24-26
  • 一、论文结构24-25
  • 二、研究方法25-26
  • 第二章 哈桑与后现代理论26-79
  •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概念考古26-33
  • 第二节 现代与后现代论争33-55
  • 一、新保守主义34-38
  • 二、后结构主义38-45
  • 三、新实用主义45-49
  • 四、新马克思主义49-55
  • 第三节 “不确定的内在性”55-79
  • 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56-70
  • 二、“不确定的内在性”70-79
  • 第三章 “沉默的文学”:后现代主义的先行者79-120
  • 第一节 先锋派:激进的实验锋芒79-88
  • 第二节 “沉默”的先锋派文学88-105
  • 一、“沉默”的隐喻88-93
  • 二、“沉默”的先锋派93-100
  • 三、“沉默”的原因100-105
  • 第三节 沉默中的“愤怒”和“启示”105-120
  • 一、“愤怒的叫喊”106-109
  • 二、“启示的声音”109-111
  • 三、“愤怒需要启示”111-114
  • 四、“沉默”的渊源114-120
  • 第四章 后现代性的预言120-165
  •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的分期120-121
  • 第二节 《为芬尼根守灵》:后现代性的预言121-165
  • 第五章 后现代的包容性与多元性165-185
  • 第一节 批评的延伸:从文学到文化165-172
  • 第二节 后现代批评:“超批评”的使命172-185
  • 一、开放的多元景观172-176
  • 二、“超批评”的趋势176-178
  • 三、“超批评”的内涵178-182
  • 四、批评家的意义182-185
  • 第六章 结语185-189
  • 附录189-192
  • 参考文献192-204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204-206
  • 后记206-2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金圣坤 ,沈默;关于后现代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J];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02期

2 邓中良;反传统·反理性·反戏剧——荒诞派戏剧特征谈[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王宁;传统与先锋  现代与后现代──20世纪的艺术精神[J];文艺争鸣;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甜甜;;论《聊斋志异》的“戏言生事”叙述模式[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2 贺金茹;;从笑语“婴儿”到哭泣的“宁姑”——男权社会女性失语化与柔弱化的悲剧历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3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朱亚兰;;“美国梦”的追寻与幻灭——安德森的《鸡蛋》主题评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5 芦柳源;;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哲学思潮对戏剧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6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7 颜水生;;论“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及其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8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9 张翀;;文化产业促进立法三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10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1392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392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7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