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南大学》 2001年
论王安忆小说的悲剧意识
马燕
【摘要】: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优秀作家。从她步入文坛至今的二十余载,其作 品以多变的风格备受批评界瞩目。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王安忆的小说呈现出更为 成熟的面目,其丰富的内涵让读者可以多角度地进行诠释。本文试图从研究者较 少涉足的“悲剧意识”为出发点,深入考察蕴含在作品中的作者对人生悲剧性处境 的体验和挣扎,感知作者因深谙人生的痛苦和悲凉而对同类产生的悲悯情怀,以及 对命运无可奈何却不愿安之若素的抗争精神。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四个部分。 引言主要对悲剧意识进行简单梳理,并指出作者对王安忆悲剧意识的认识。 正文从四个角度论述王安忆的悲剧意识。 第一部分:成长的忧伤。王安忆颠覆了传统文学叙事对儿童世界的书写,打碎 了幸福的表象。在她的笔下,童年不再是甜美和温馨,而是变得尖锐而痛苦。儿童 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冲突和危机他们带来重重磨难,又加上他们尚不具备认识和 表达的能力,因此这些对成人来说也许微不足道的痛楚在儿童那儿变得意义重大。 童年经验作为个人经验的源头和基石,还强韧地影响着个体人格的形成。这种透 彻人心的童年伤痛经过作者哲理化的提升,演绎成一种生为人类就无法逃避的“存 在性伤痛”。 第二部分:个体存在的渺小与脆弱。表现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渺小无力以及人 类企图探知命运谜底的努力是王安忆小说的重要母题。悲剧恐惧的实质就是人们 持续觉察到命运被一种神秘力量操纵,不过对王安忆这样“以世界衍进和社会变化 为写作背景”的作家而言,这种神秘力量往往具体化为政治运动的播弄。人在政治 运动面前如同秋风中的落叶一样被裹挟前行,对自己的命运毫无主动选择的权利, 只能在■懂中被动接受。这不能不是一种无奈的悲凉。 第三部分:反抗的孤独英雄。在王安忆的作品中,有一系列对环境进行默默抗 。1· 争的“孤独英雄”系列。生于何时何地是他们无法选择的宿命,在这之外寻求自己 正当的权利却是选择的自由。在抗争过程中,孤独和痛苦成为抗争之果,循环往复 的徒劳操作充斥了他们的生命旅程。这种明知有难偏逆而迎之的探索精神正是悲 剧意识的精髓。 第四部分:超越虚无。把王安忆放在历史的和现实的层面上进行比较以凸显 她的独特之处。张爱玲在意识到人世的悲观绝望之后,转而从生活细节中找寻生 命的意义,这使她的作品显现出厌逼的面目。王安忆在领略人生哀痛后,立足于现 实的理想和争取,通过对命运的反抗来肯定生命价值的意义。与新写实作家对生 活的无奈认同相比,王安忆的悲剧意识使她清醒认识到欲望与现实的永难谐合,,对 抗是永恒的。她执着于对生之意义的找寻,追求一种形而上的超拨,这使她的小说 产生了逼向终极的品格。 结语部分通过分析王安忆的写作理想和追求,显现了她的“精神性”写作在当 下欲望化表达潮流中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I207.42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传霞;论王安忆乡土小说创作的演变[J];东方论坛;1999年02期
2 马超;王安忆小说的人性形态[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3 傅建安;传奇性展示与神话式阐释——张爱玲与王安忆小说比较[J];华文文学;2005年01期
4 李风;王安忆的自我拯救[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5 徐岱;存在的感悟:论王安忆及其90年代小说[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薛蓓蓓;王安忆小说叙述方式述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7 李懋;论王安忆小说的命运主题[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8 李鲁平;构筑的语言世界──评王安忆的小说语言的演变[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04期
9 刘敏慧;城市和女人:海上繁华的梦——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探微[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10 刘传霞;镜城突围:王安忆创作中女性意识追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芸茜;与时间对峙[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亚亚;成如容易却艰辛[D];复旦大学;2003年
3 姜异新;艰难的现代化历程[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吕颖;反思与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裴艳艳;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6 孙德喜;20世纪后20年小说语言的文化透视[D];武汉大学;2002年
7 叶立文;增长与繁荣—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小说中的先锋话语[D];武汉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玉月;孤独的心灵世界[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艳玲;论王安忆小说叙述视角的转换与意义的生成[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杨海燕;女性性别的自我指认与迷失[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4 何京敏;90年代女性小说的女性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熊璞;生活的体验 人性的叩问[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于鲸;后现代主义的回响:《百年孤独》与’1985寻根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秀娟;漂泊与宿命——王安忆论[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赵惠;论王安忆小说的悲剧意识[D];郑州大学;2002年
9 杨娟;创造心灵的世界——王安忆小说诗学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赵华;喧哗和躁动[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如冰;王安忆的生命观[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刘起林;成功中年女性的体察与迷茫——论王安忆90年代后创作的心理基点[J];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3 许绮;都市丽人的两个艺术形象——嘉莉与王琦瑶之比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方跃平,张翠荣;论童年经验对苏童小说创作的影响[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刘传霞;镜城突围:王安忆创作中女性意识追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万孟群,李雪梅;悲悯与救赎:女性性别自我指认的呐喊——王安忆、铁凝性爱小说合论[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3年04期
8 柴平;基督教伦理与王安忆小说[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孙惠欣;拓女性写作天地,谱女性话语篇章——从《叔叔的故事》、《长恨歌》看王安忆小说中女性话语的建构[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王向东;孤独城堡的构建与冲决——论王安忆小说的孤独主题[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文彬;寻找失落的家园——王安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丽;“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秀娟;漂泊与宿命——王安忆论[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静;人道主义情怀与王安忆90年代小说创作[D];扬州大学;2002年
5 郭玉红;孤独的行吟与不倦的探索[D];河南大学;2004年
6 陈志蓉;体验·表现·拯救——论王安忆小说的生命意识[D];安徽大学;2004年
7 关茜;王安忆的人文关怀[D];安徽大学;2004年
8 吴苏阳;论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嬗变[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秀芳;二十世纪女性文学中的“上海书写”——以张爱玲、王安忆、卫慧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于淑娟;独特的人性书写与剖析——王安忆小说创作论[D];延边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梅;论王安忆小说中的悲剧意识[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2 李国涛;;《小鲍庄》的文体及其它[J];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05期
3 张浩;论王安忆小说的悲剧建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裴沁娴;王安忆小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述评[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5 沈红芳;;王安忆、铁凝小说叙事话语的差异[J];当代文坛;2006年04期
6 刘宁;;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04期
7 程德培;;消费主义的流放之地——评王安忆近作《月色撩人》及其他[J];上海文化;2009年01期
8 朱育颖;;淮河女儿的群像图——王安忆小说《姊妹们》解读[J];阅读与写作;2011年02期
9 龙其林;;王安忆创作研究综述[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唐韧;创造“让读者不得不听的声音”——兼谈王安忆小说的一个语用特征[J];阅读与写作;200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阿兵;;被平庸吞没的文学——从王安忆看“日常生活写作”的困境[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陈华积;;“米尼”们的“沉沦”——王安忆小说转型研究[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陈国钦;;电视喜剧审美中的悲剧意识[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陈节;;简论李白的悲剧意识及传导方式[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5 成亚林;;论彭邦桢《巴黎意象之书》的悲剧意识与美感思维[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蔡圣勤;;文化殖民后语境中的叙事身份和道德伦理两面性——库切小说《耻》细读之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学军;;黑色新闻摄影——悲剧意识的一个交汇点[A];创新“两翼齐飞”机制 服务建设小康大业——第八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冯奇;;论郭沫若历史剧的人物特质[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1988年
9 赵凯;;元明清悲剧审美三题[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10 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臻青;[N];辽宁日报;2011年
2 张国庆;[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邓晓芒(武汉大学哲学系);[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4 ;[N];中国文化报;2003年
5 冷成金;[N];解放日报;2004年
6 上海 沈杰 王咏梅;[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周义;[N];天津教育报;2011年
8 湖州师范学院 刘树元;[N];辽宁日报;2010年
9 杜浩;[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黄惟群;[N];文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流变[D];苏州大学;2005年
2 邹景阳;走出神话的帷幕——中西早期神话中的悲剧意识及其对文学精神和文学主题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3 裴艳艳;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李定广;国家不幸诗家幸[D];复旦大学;2003年
5 谢劲秋;流变中永恒的风景[D];河南大学;2003年
6 杜莹杰;论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基本美学特征[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7 赵欣;上海都市文化与上海女作家写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再红;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梁波;城乡冲突:新时期小说的一种叙事模式[D];兰州大学;2011年
10 余富兆;从现实主义的复归到多元并举[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惠;论王安忆小说的悲剧意识[D];郑州大学;2002年
2 马燕;论王安忆小说的悲剧意识[D];河南大学;2001年
3 陈志蓉;体验·表现·拯救——论王安忆小说的生命意识[D];安徽大学;2004年
4 周娟;“悲哀的叹美者”[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5 吴海琴;论路翎小说的悲剧意识[D];扬州大学;2010年
6 杨静;论方方小说的悲剧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牛冬梅;王国维与中国现代悲剧意识[D];清华大学;2004年
8 郭道伟;无望的追寻——贾平凹19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悲剧意识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傅潇霄;红尘深处的一声叹息[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邢滨华;论刘庆邦小说的悲剧意识[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3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43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