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温儒敏: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本文关键词: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文学现象所引发与提供的有限资源往往被敏锐而又无限;“现代性”理论介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个领域,已经是;以上谈的都是目前现代文学研究中存在比较突出,而又;①本文讨论的主要是现代义学研究领域的问题,但现代;②1983年笔者当过北人中文系的班主任,一个班5;③参见《人文学者的承担意识》;④例如美籍汉学家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个;⑤这句话出自陈寅恪1929年所
文学现象所引发与提供的有限资源往往被敏锐而又无限地过度阐释,这样的研究难免方枘圆凿。其三,现代性研究中被反复引证的某些基本概念,如民族国家想象、被压抑的现代性,等等,在不断重复的论述中成为新的简单化的模式,同样可能简化了历史,会束缚对复杂丰富的文学史现象的想象力。
“现代性”理论介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个领域,已经是不可忽视的巨大存在,这种可以用以更加宏观地考察文学现象的角度或方式,在文学史的外部因素的研究方面大有作为,已经取得相当的成绩,但大家也总是有所不满,担心现代性理论的泛化会造成又一种学术教条主义与“八股”之风。最值得提醒的就是理论、研究对象以及语境这三者如何完整融合、形成同恰关系的问题24,以及阐释的限度与文学研究特殊性平衡的问题。无论如何,不能把“现代性”作为先验的固定的概念去套解现当代文学,也不宜以“现代性”简单地整合现当代文学的历史丰富性。
以上谈的都是目前现代文学研究中存在比较突出,而又关系学科发展的问题。现代文学面对学科边界极大扩张以及理论方法的泛化,存在自我解构的危险,有必要做做“瘦身运动”。肯定也有学界同仁对我以上质疑不以为然。但我想大家还是有共同点,那就是承认现代文学研究的确存在困扰,这里也主要是从学科困扰这一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希望能够引发更深入的探讨。 *笔者就本论题曾先后发表过《思想史能否取替文学史?》(2001年10月31日《中华读书报》),《人文学者的承担意识》(2002年10月23日《中华读书报》),《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空洞化”现象》(《文艺研究》2004年3期)等文。拙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大出版社2005年版)中也有专章讨论。
①本文讨论的主要是现代义学研究领域的问题,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同属一个学科,,所以文中有时会笼统使用“现当代文学”这个概念。
② 1983年笔者当过北人中文系的班主任,一个班50个学生中就有9个高考的省市“状元”。那时中文系可以吸引到最优秀的生源。如今这种“风光”不再,近年中文系以第一志愿录取的比例只有50%左右。
③参见《人文学者的承担意识》。
④例如美籍汉学家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个世纪70年代未传入中国,曾产生相当的影响。尽管夏氏著作也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但其理论、方法与角度对当时许多治文学史的学者都有过启发。
⑤这句话出自陈寅恪1929年所作《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⑥ 《思想史能否取替文学史》最初是笔者在南京大学一次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文章发表后曾引起一些讨论文章。有意思的是,4年后,《新华文摘》(2006年9期)重新转发上文,同时刊发另外几篇讨论的文章。其中如张光芒的《思想史是文学史的风骨》对拙文提出不同的观点。
⑦关于80年代的研究状况分析,笔者曾撰文《从学科史回顾八十年代的现代文学研究》,载《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4期。
⑧文见《今天我们怎样关注鲁迅》(发表于2005年7月31日《解放日报》。
⑨王瑶先生在《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作于1989年,收《王瑶全集》第五卷17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等文中曾经一再强调新文学的特质就是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⑩张宝明:《问题意识:在思想史与文学史的交叉点上》,《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据钱中文《全球化语境与文学理论的前景》(载《2001中国年度论文选》,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称,一些美国学者对于中国学者在文化研究的背景下仍然关注审美研究表示不解。另,我曾于2005年夏就此向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系的张旭东教授求教,张教授也认为往文化研究靠拢是美国许多大学文学系的一种趋向。
11
? ?特别是90年代中期严家炎先生领衔组织一批学者写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从书”(一共10种,湖南教育出版社初版),价值在于探讨“地域文化”对文学生成的影响。这套书的文化研究还是偏重文学方面,和一般跳出文学的文化研究有所不同。 ? 当前有些文艺理论学者主要接受费瑟斯通等西方学者的影响,认为文学的时代已经终结,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类型已经逐渐退出社会审美生活,一些新的“泛审美”艺术,如电视连续剧、广告、图像、流行歌曲、网上游戏、MTV、KTV、乃至时装、健身,等等,已经取代了文学生活,因此文学研究必须转为文化研究,才能适应“审美日常生活化”。但也有些学者对此观点持怀疑和抵制态度,理由是这些现象的出现其实并未能也永远不可能“终结”文学生活,文学研究的边界不能无限位移。关于这种争论,可以参见童庆炳主持的专题讨论《文学理论的“越界”问题》,《河北学刊》2004年4期。
?栾梅健的《稿费制度的确立与职业作家的出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2期)、吴福辉的《作为文学(商品)生产的海派期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94年1期)、刘纳的《创造社与泰东书局》(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李今的《海派文化与都市文化》、陈方竟的《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等,都是这些方面取得的比较有影响的成果。
?姜涛的博士论文《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北大出版社2005年版)就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成功实例。
?唐小兵:《大众文艺与通俗文学:〈再解读〉导言》,收《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关于“纯文学”的讨论并不深入,不过也明显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对纯文学的冷淡就是对心灵的漠视,应当为人性的完善守护纯文学。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在80年代“纯文学”概念的提出是有益的,但现在已经产生了保守性,可能会“锁死”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多条通道。可参考南帆《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208页,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早在1995年,严家炎先生在《新时期十五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95年1、2期)中就指出:“文学的现代化或现代性,实际上包括了从文学语言、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到作品思想内容、审美情趣的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全面、深刻的变革和创新。??文学的现代性,实际上成为渗透在许多评论、研究中的聚焦点。”虽然当时人们关于现代化与现代性是什么关系还不太明确,但现代性问题显然已逐渐成为核心话题。 ?汪晖:《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载《学人》1994年6辑。
? 可参见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一书(三联书店1998年版),其中提出关于晚清文学有“被压抑的现代性”的说法,在学界有大的影响。
21这类研究中也出现一些比较坚实的成果,如王一川的《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和杨联芬的《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大出版社2003年版),等等,都比较注重从现代性角度解释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
22这方面的代表作是李欧梵的《上海摩登》,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 “审美意识形态”是新时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对文学本质的表述。如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这样解释:“所谓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成形式。”但学术界对此有争议。
24关于这一点,郑家键与汪文顶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再出发》(载《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3期)有很好的论述,笔者很赞赏该文的基本观点。
12
下载地址:15温儒敏: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Doc
【】最新搜索
温儒敏: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Vocaloid中第一个歌姬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工程问题例7》教学设计72
2011学年第一学期教研大组计划 (1)
英语考试备考信息
进行较剧烈的体育锻炼如球类比赛、快速跑、健美操等,运动后应多
学会感恩品味幸福_图文
贵州保健网体检查询
金属钠小测
新版煤矿安全规程考试
本文关键词: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5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4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