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物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物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以其对19世纪俄罗斯社会百态的再现,尤其是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的系列性的关注,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举足轻重。在陀氏笔下的文本中,对人物系列的描写与传统的故事的讲述采用了别具一格的展现手法,一方面是对于传统的文本书写方式的继承,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来再现历史;另一方面在文本的书写过程中,他在文本语言、叙事结构等方面的创新,深刻的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在本文的关注点中,是以20世纪的物性诗学为主要的视觉点,以物性为主要的研究领域,以陀氏主要的代表性的文本为研究的对象,探讨文本中的物性。从物性的视角来分析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文本,揭示其所具有的物性特征,对于多方面的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以及文本的物性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绪论:物与物性。首先是对物质物性的发展演变历程的一个简单的梳理。在物质的发展史上,由希腊哲学上可触可感的物,经由柏拉图、海德格尔、马克思等,走向了一种客观实在性。20世纪的物质经济的大发展,物质的极度的繁荣,物质文化的不断得到重视。简要的梳理了在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冲击下,语言学、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等的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于文本自身的物性解读的重视,中外理论批评领域的物质文化与及其物性的研究成果,以及将之运用到陀氏文本分析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正文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是陀氏作品中的物性描写,对于陀氏文本中章节进行梳理,以不同阶层的人物的居住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涵盖物化的彼得堡、物化的精神以及物化的自我,以此表现出陀氏文本中所表现出的物性。第二章“我就是我所在的空间”是以文本中所营造出的空间的物性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作为人物的主要的承载者,以不同类型的人物的居住空间的特色来解读,探究空间情境下的物性;第三章是物性文本,以文本中的语言、叙事结构、互文性为关注点,探究物性在垂直分布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空间里的体现,这种差别凸显出了不同阶层以及不同人物个性的物性区别。结语部分,是对上述观点的总述。认为物性的解读方式是文学文本的研究从非物质性的关注点向文本物性的转换,通过对于人与物的关系的变革的探究来阐发物性在文本中的体现,这对于文本的解读来说,是一种新的角度和方向。在物质不断丰富的现代社会,探究物性,解读物性,对于更好的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对于促进人物之间的和谐共处,谋求“与物为春”的前景是有助益的。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物性 互文性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512.0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8
- 第一节 研究论题的提出与概述9-10
- 第二节 当前学界的研究综述10-16
- 一、国外学界对于关于物质文化的研究成果10-11
- 二、国内学界的研究成果11-16
- 第三节 研究论题的价值与创新空间16-18
- 第一章 陀氏作品中的物性描写18-31
- 第一节 文本中的物质性内涵19-20
- 第二节 陀氏文本中的物性描写20-29
- 第三节 物性小结29-31
- 第二章 “我就是我所在的空间”31-38
- 第一节 特殊的空间性31-32
- 第二节 个人空间32-33
- 第三节 垂直分布的居住条件33-38
- 第三章 物性文本38-47
- 第一节 文本的互文性39-41
- 一、隐喻之妙39-40
- 二、碎片化的重组40-41
- 第二节 语言的魅力41-44
- 第三节 叙事的物性44-47
- 结语:文本解读的新形式47-49
- 参考文献49-52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52-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竹筠;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孤独意识与对话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02期
2 魏铬;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诞生180周年逝世120周年学术研讨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陈思红;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诞生180周年、逝世120周年学术研讨会[J];俄罗斯文艺;2001年02期
4 柳芭;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诞生180周年、逝世120周年学术研讨会[J];国外文学;2001年02期
5 陈思红;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学术研讨会概述[J];国外文学;2001年03期
6 臧仲伦;谈谈陀思妥耶夫斯基[J];国外文学;2001年03期
7 龚伯禄;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孤独及其宗教消解[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杨江平;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基督式人物的成因[J];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9 吴春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问题[J];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胡永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犯罪主题的渊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凤林;;痛苦如何变成享受?——试论地下室人的意识学说[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传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性[N];文艺报;2010年
2 王志耕;有感于中文《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的问世[N];中华读书报;2012年
3 深圳商报记者 夏和顺;陀思妥耶夫斯基,弑父者?[N];深圳商报;2014年
4 季广茂;美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与中国文论生长[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张变革;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今天的我们[N];文艺报;2011年
6 远人;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精神[N];文艺报;2012年
7 陈郑双;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坏书评[N];中华新闻报;2005年
8 深圳商报记者 夏和顺;“反叛的种子”如何萌芽[N];深圳商报;2014年
9 苏文 学者;经由第三只眼看俄罗斯[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10 记者 章红雨;陀思妥耶夫斯基六次讲座中译本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田全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3 丁世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现代中国(1919-1949)[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光兵;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儿童主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师树磊;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人之谜”[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思琪;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梦境描写[D];云南大学;2012年
4 杜楠;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启示形象[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继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救赎主题[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凌宇;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无神论者[D];黑龙江大学;2015年
7 尹禄;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督与反基督思想[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8 刘莎莎;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文化视野下的狂欢化叙事[D];黑龙江大学;2014年
9 武晓飞;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物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10 李丹;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魔鬼代言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物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3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73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