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畸形“乌托邦”——《呼兰河传》中的正反噬合

发布时间:2017-05-26 04:13

  本文关键词:畸形“乌托邦”——《呼兰河传》中的正反噬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乌托邦是人类思想中的美好社会形态,在近现代世界文学作品中,乌托邦话语呈现出一条特殊的文化文学史线索。中国历史文化中也有关于这一形态的经典概念,如家喻户晓的世外桃源。萧红的《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回忆式巅峰作品,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呈现了一种类乌托邦的叙述,小说中的呼兰河体现了萧红关于童年田园乌托邦的回望和反思,作为中国乡土社会形态的缩影,它承袭着来自传统正面的美的因素,也无法逃避来自传统负面的恶的侵害。萧红藉此乡土传记传递了对当时旧中国隐藏的阴暗面的反思,以及在回望传统社会理想时生发的痛苦和无奈。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关键词】呼兰河传 乌托邦 萧红 畸形 异化
【分类号】:I207.425
【正文快照】: 在近现代文学创作中,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众多作品中,“乌托邦”这一母题以多种方式被言说,呈现多种话语和实践,从而形成了一条特殊而重要的文化史线索。它的词汇意义即不存在的地方,“没有的地方”,是一种完全理想化的社会形态,也是一个从空间意义上构筑和延展的区域形态。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红;走近《呼兰河传》[J];呼兰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2 施久铭;疲惫的终点《呼兰河传》叙述中的时间悲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02期

3 危艳萍;;辗转的“荒凉”:《呼兰河传》的回旋式结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赖彦怡;肖向明;;民俗·启蒙·审美——重读《呼兰河传》[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李鑫伟;;蕴涵于《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0期

6 黄德烈;试论《呼兰河传》的民俗意蕴[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7 王义祥;论《呼兰河传》的乡土特色[J];呼兰师专学报;1996年01期

8 童金宽;;走出课外练笔的泥潭——阅读《呼兰河传》获得的启示[J];中学生优秀作文(教学);2011年01期

9 顾e,

本文编号:395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95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a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