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手记》中地下人形象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12 20:07
本文关键词:《地下室手记》中地下人形象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86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时代》杂志上发表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这部作品历来被研究者视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后期的纲领。《手记》的发表标志着作家的小说创作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部作品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了“地下人”的形象,该形象包含了作家对人的问题的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思考。研究“地下人”的所体现的思想,以及该形象发展变迁脉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第一章重点分析比较“地下人”和“多余人”以及“小人物”的形象,探索“地下人”与之前文学形象的关系,明确“地下人”对“多余人”和“小人物”的继承性。俄罗斯作家对在文学作品中进行哲学探求有着浓厚的兴趣,陀思妥耶夫斯基尤甚。而《手记》作为作家后期作品的总序,因其哲学意蕴更是被称为“哲理性小说”。第二章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结合陀氏后期创作的其余几部作品分析《手记》中体现的哲学思考。笔者选取了其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人与自由、自由与恶以及理想国究竟在哪里。第三章则着眼于“地下人”的影响。首先是从文学领域寻找地下人的继承者,明确这些继承者对“地下人”的“继承性”和“颠覆性”;其次是从哲学角度,分析存在主义与“地下人”思想的关系。从上述研究得出结论:尽管存在主义是在一战以后才被明确提出,但事实上问题是早就出现的。从19世纪初的“多余人”和“小人物”,到60年代的“地下人”,再到20世纪先后出现的地洞主人、局外人默尔索和英雄式的地下人彼得罗维奇,虽然形象众多,性格各异,但却隐隐包含着同一个方向——人与世界的割裂。
【关键词】:《地下室手记》 地下人 存在主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512.07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Аннотация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7
- 第一节 目的和意义10-12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7
- 第一章“我”的先辈——地下人形象的探源17-33
- 第一节“地下人”概念的界定17-21
- 第二节“地下人”与“多余人”21-27
- 第三节“地下人”与“小人物”27-32
- 本章小结32-33
- 第二章 地下人——人类困境的镜像33-49
- 第一节“地下人”的意志观33-37
- 第二节“地下人”的罪与恶37-41
- 第三节“地下人”的理想国41-47
- 本章小结47-49
- 第三章 地下人的继承者——地下人的影响49-59
- 第一节 文学领域对地下人的继承49-55
- 一 从以头撞墙到焦虑恐慌49-51
- 二 从反英雄到局外人51-53
- 三 从逃离地下室到坚守地下室53-55
- 第二节 存在哲学视域下对地下人的阐释55-57
- 本章小结57-59
- 结语59-62
- 参考文献62-66
- 致谢66
本文关键词:《地下室手记》中地下人形象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48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444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