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以“重写文学史”思潮为中心
本文关键词: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以“重写文学史”思潮为中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通过对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三人研究进入大陆学界的具体时间和方式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在"重写文学史"框架下,三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产生的重要影响。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对这一思潮诞生的推动,李欧梵的"颓废"美学对文学史评价标准的丰富,以及王德威对线性文学史观的颠覆等,都从不同角度丰富着"重写文学史"思潮的内涵。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夏志清 李欧梵 王德威 重写文学史
【分类号】:I206
【正文快照】: 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分别作为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领军人物,他们三人的研究有着一脉相承之处。但目前对他们三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关系的探讨中,却并没有勾勒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即便意识到在谈论海外汉学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时应将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华;;海外中国学家中的“摩登教授”——简评李欧梵的文学与文化学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2 法;李欧梵博士到我校讲学[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3 谈瀛洲;;评李欧梵先生的厌恶理论[J];书城;1996年03期
4 ;李欧梵对后现代理论的批判[J];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06期
5 徐雁平;;徘徊者和浪游者——李欧梵[J];博览群书;1999年08期
6 戴诚诚;;回本溯源——评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J];青年文学家;2014年12期
7 赵彦婷;;盛夏爱读“李欧梵”[J];金山;2007年11期
8 廖炳惠;李欧梵的浪漫与现代探索[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2期
9 陈建华;"历史的幽魂"[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6期
10 高慧;;李欧梵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空间维度[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曹静;性情李欧梵[N];解放日报;2006年
2 马璇;李欧梵:在商业社会里过平常日子[N];深圳特区报;2005年
3 孤云;李欧梵:“狐狸式”文字生涯[N];文学报;2005年
4 李勇;李欧梵的态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吴福辉;李欧梵的文学与都市[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潇宇;李欧梵:现世安稳 岁月静好[N];发展导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何晶;李欧梵:人文精神应走出学院精英的圈子[N];文学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夏斌;“回归后的香港更适合学术发展”[N];解放日报;2007年
9 孤云;李欧梵:作为狐狸的一生[N];江淮时报;2005年
10 徐炜 (编剧);李欧梵:优雅与焦虑并存的都市漫游者[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慧;追寻现代性:李欧梵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夏伟;李欧梵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涛;理论与立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三家”论[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盛中华;论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徐志强;论李欧梵的上海现代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3 袁亮;论李欧梵的都市文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4 张静娴;现代性的追求[D];苏州大学;2007年
5 王旭;李欧梵散文中的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以“重写文学史”思潮为中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2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462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