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严歌苓小说中的人性主题探究

发布时间:2017-08-11 15:37

  本文关键词:严歌苓小说中的人性主题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严歌苓 人性 探讨 救赎


【摘要】:严歌苓是当代一位重要作家。她作品丰富,并不断有新作品推出,屡屡荣获国内外大奖,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严歌苓具有十分出色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能把社会百态和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文学的魅力在于对人性深层的细致探究和深刻剖析,传达对人性的独特思考和深刻体悟,为此才能历久弥新。严歌苓热衷和善于描摹人性,探索人性的复杂微妙,欣赏人性的天然淳朴,欣赏底层人群身上未受太多文明浸染而表现出来的天然的善良人性和对天性人伦的坚持,刻画了如王葡萄、朱小环、小渔、竹内多鹤等多个具有淳朴善良人性的女性形象。人性会随着环境变异扭曲,也有持恒、固守的一面。她将人性置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审视其可能性,又以人性为最高准则观照追问历史。在多部作品中,她将人性置于战争、“文革”、异域漂泊等极致的环境中,将人性的丑恶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在种种苦难的环境中,人性之花也坚韧地绚烂开放。描写苦难,呈现人性的恶是为了让人们警醒、反思,追求善,修正、完善自己的心灵和行为,找回或者保持自己人性中的善,用人性的光辉照亮这个世界。本文第一章将探讨生存环境包括战争、政治、异域漂泊对人性的扭曲;第二章是关于人性中天然的淳朴光辉,对生命的固守,对天性人伦的坚持等;第三章探讨人性的救赎,包括人性中固有的良善,社会、文化的导向和宗教的感召等。在当代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文明的脚步远远不及经济、物质的进程,探讨人性的本真和救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严歌苓 人性 探讨 救赎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3
  • 一 选题意义和价值8-9
  • 二 研究综述9-13
  • 第一章 严歌苓笔下的人性恶13-27
  • 第一节 战争对人性的摧残13-16
  • 第二节 政治浪潮中人性的扭曲16-22
  • 第三节 异域漂泊中人性的迷失22-27
  • 第二章 严歌苓笔下的人性善27-37
  • 第一节 自然人性的光辉27-33
  • 第二节 对人情伦理的坚持33-37
  • 第三章 人性的救赎37-45
  • 第一节 发扬人性中本有的良善37-39
  • 第二节 加强社会的导向作用39-41
  • 第三节 发挥文化的影响力41-43
  • 第四节 重视宗教的感召力43-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林;严歌苓作品中的悲悯与荒诞[J];小说评论;2003年01期

2 朱青;外内对比的性格结构——严歌苓小说人物造型谈[J];当代文坛;2004年02期

3 朱青;;陌生化的效果——评严歌苓的《爱犬颗勒》[J];名作欣赏;2006年06期

4 郭洪雷;时世平;;别样的“身体修辞”——对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修辞解读[J];当代文坛;2007年05期

5 李经纯;;初识严歌苓[J];文学教育(上);2007年12期

6 徐凤娟;;怎一个“情”字了得——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情感书写[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9年01期

7 王文璨;;柔韧的赞歌——浅析严歌苓的《小姨多鹤》中女性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8 管方;;严歌苓:逼自己最后一回[J];小康;2010年03期

9 邓玉英;;悲剧与抗争——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02期

10 严歌苓;李宗al;;严歌苓谈人生与写作[J];华文文学;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槟;;移民的况味——严歌苓小说中的美国抒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白烨;;难以遮蔽的人性光辉——读严歌苓长篇新作《第九个寡妇》[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生 孙旭辉;严歌苓:我在美国经历了一次大洗牌[N];文学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严歌苓:人生比小说更精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严歌苓:用英文写作发现幽默潜能[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金涛;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 在创作中燃烧[N];中国艺术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京雪;严歌苓:“动人的人都是有缺陷的”[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本报记者 丁杨;严歌苓:以“家族史”写作折射知识分子命运[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韩莉;严歌苓:翻手苍凉覆手繁华[N];河北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严歌苓:命中注定要写《陆犯焉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李君娜;严歌苓:我有一个同情的耳朵[N];解放日报;2013年

10 胡皓;看新华先锋如何打造严歌苓[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邢楠;严歌苓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栋辉;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燕;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丽;严歌苓小说的伦理叙事[D];山西大学;2007年

2 李n,

本文编号:656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656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6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