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苏轼与苏辙送别诗思情异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10:03

  本文关键词:苏轼与苏辙送别诗思情异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苏轼 苏辙 送别诗 思情异同


【摘要】:自古抒写离愁别绪的送别诗是文人雅士间永恒的主题。由于送别诗贯穿着苏氏兄弟的一生,可以很好地折射出他们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追求。故以此角度切入分析,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两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和个性化特质。苏氏兄弟送别诗共同的思情特质包含着济世利民的人生价值追求、对蜀地一以贯之的思念、人生际遇凝练的隐居之思;苏轼与苏辙送别诗思情的个性化差异体现在思情表达的内容不同、思情表述方式的不同两个层面。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苏轼 苏辙 送别诗 思情异同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士大夫家训思想研究”(12YJCZH239)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苏轼、苏辙兄弟志趣相投、兄弟情深。苏辙在《祭亡嫂王氏文》中说:“手脚之爱,平生一人。”(1)(《栾城后集》卷二十)认为苏轼于自己是“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在《送晁美叔发运右司年兄赴阙》也说:“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2)(《苏轼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静波;唐代送别诗刍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刘建华;试论唐代送别诗[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赵洁婷;唐代送别诗的多棱透视[J];鸡西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赵年秀;论李白对送别诗的创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王慧敏;;唐前送别诗的演进历程[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张瑞君;;李白送别诗的构思特色[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叶当前;;旅游文化之送别诗解析[J];旅游科学;2008年06期

8 刘荣俊;;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魅力[J];文学教育(下);2008年02期

9 周秀林;;南宋淮水诗歌中的送别诗[J];铜陵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刘吉美;;送别诗的多样情怀[J];文学教育(下);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冬玲;;千古风情话离别——送别诗一组[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案例展论文集[C];2013年

2 阮堂明;;一首被严重误读的诗篇——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读[A];中国李白研究(2006—2007)——李白与当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 王丽;李白送别诗鉴赏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录[N];学知报;2010年

2 宋东来;王维的追求与其送别诗的思想格调[N];文艺报;2005年

3 赵雪峰;你是如此的快乐和富有[N];贵州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李滇敏;诗歌是一种柔软的力量[N];江西日报;2013年

5 肖复兴;一生读书始于诗[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怡;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曹小丰;唐前送别诗流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3 旭日;南朝初唐送别诗流变论[D];山东大学;2015年

4 付少华;苏轼送别诗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5 唐艺文;菅原道真送别诗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6 吕媛;唐代赴岭南送别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7 孔祥俊;唐长安送别诗与灞柳文化[D];西北大学;2010年

8 赵莉;送别诗的交际功能及其模式化创作[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崔柳青;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伍爱凤;中日古代送别诗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24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724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4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