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小说中的“回归意识”及其价值研究
本文关键词:严歌苓小说中的“回归意识”及其价值研究
【摘要】:严歌苓的小说是我国当代文学中极具个人特色的部分,在她的小说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一种“回归意识”。回归意识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主动精神活动过程。是社会普遍对抗自然人性本能的精神的环境中,人类主体主动要求返回纯粹人类本性,从而获得精神归属,重新审视社会存在的精神回环过程。严歌苓的小说的研究虽然数量繁多,但是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对小说故事层面的探讨,而对小说故事中包含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回归意识”的分析较为欠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严歌苓小说中的“回归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回归“本我”欲望,回归信仰崇拜,回归童心眼光。这些“回归意识”因受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打上了“严歌苓式”的烙印。严歌苓小说中的“回归意识”在反思社会和反思自我,促使现代性上升到审美现代性,以及加深主客之间的深度交流,展现艺术风格和营造艺术境界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社会和艺术审美价值。
【关键词】:严歌苓 “回归意识” 本我 人性 价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4
- 一、研究对象及缘起7-11
- (—)研究的对象7-9
- (二)研究的缘起9-11
- 二、严歌苓小说及其“回归意识”的研究现状11-13
- (一) 对严歌苓本身的研究11
- (二) 对严歌苓作品的研究11-13
- 三、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13-14
- 第一章 严歌苓小说中“回归意识”的界定及具体体现14-30
- 第一节 “回归意识”的内涵界定14-16
- 第二节 严歌苓小说中“回归意识”的具体体现16-30
- 一、回归“本我”欲望16-21
- 二、回归信仰崇拜21-25
- 三、回归“童心”眼光25-30
- 第二章 严歌苓小说中“回归意识”的独特性及其根源30-40
- 第一节 “回归意识”的独特性30-37
- 一、体现在人物命运的悲剧性30-33
- 二、体现在人物塑造的自然性33-35
- 三“回归意识”的困境35-37
- 第二节 “回归意识”的产生根源37-40
- 一、独特的人生经历37-38
-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38-39
- 三、多元文化的影响39-40
- 第三章 严歌苓小说中“回归意识”的价值意义40-46
- 第一节 社会价值40-41
- 一、人性反思40
- 二、社会反思40-41
- 第二节 审美价值41-42
- 一、由现代性上升到审美现代性41-42
- 二、主客之间的深度交融42
- 第三节 艺术价值42-46
- 一、独特的艺术精神境界43-44
- 二、独特的艺术风格44-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0
- 后记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林;严歌苓作品中的悲悯与荒诞[J];小说评论;2003年01期
2 朱青;外内对比的性格结构——严歌苓小说人物造型谈[J];当代文坛;2004年02期
3 朱青;;陌生化的效果——评严歌苓的《爱犬颗勒》[J];名作欣赏;2006年06期
4 郭洪雷;时世平;;别样的“身体修辞”——对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修辞解读[J];当代文坛;2007年05期
5 李经纯;;初识严歌苓[J];文学教育(上);2007年12期
6 徐凤娟;;怎一个“情”字了得——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情感书写[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9年01期
7 王文璨;;柔韧的赞歌——浅析严歌苓的《小姨多鹤》中女性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8 管方;;严歌苓:逼自己最后一回[J];小康;2010年03期
9 邓玉英;;悲剧与抗争——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02期
10 严歌苓;李宗al;;严歌苓谈人生与写作[J];华文文学;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槟;;移民的况味——严歌苓小说中的美国抒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白烨;;难以遮蔽的人性光辉——读严歌苓长篇新作《第九个寡妇》[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生 孙旭辉;严歌苓:我在美国经历了一次大洗牌[N];文学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严歌苓:人生比小说更精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严歌苓:用英文写作发现幽默潜能[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金涛;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 在创作中燃烧[N];中国艺术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京雪;严歌苓:“动人的人都是有缺陷的”[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本报记者 丁杨;严歌苓:以“家族史”写作折射知识分子命运[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韩莉;严歌苓:翻手苍凉覆手繁华[N];河北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严歌苓:命中注定要写《陆犯焉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李君娜;严歌苓:我有一个同情的耳朵[N];解放日报;2013年
10 胡皓;看新华先锋如何打造严歌苓[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邢楠;严歌苓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栋辉;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燕;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丽;严歌苓小说的伦理叙事[D];山西大学;2007年
2 李n,
本文编号:828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828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