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狂欢化
本文关键词:论《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狂欢化
更多相关文章: 巴赫金 狂欢化 《他们眼望上苍》 狂欢二元对立
【摘要】:当《他们眼望上苍》出版时,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随时60年代女性运动的兴起,很多女性作家的作品被重新审视。毫无疑问,爱丽丝·沃克在重新审视和赏析这本著作上做出了极大贡献。《他们眼望上苍》被视为佐拉·尼尔·赫斯顿最著名的一部作品,被认为是非裔美国文学和女性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本文旨在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研究小说所体现的狂欢化特点,希望通过此方法丰富读者对这部著作的理解。米哈伊尔·巴赫金在研究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时提出了狂欢理论,并对狂欢元素、狂欢精神和狂欢化文学做出了详细的阐释。狂欢元素包含有狂欢人物、狂欢广场、狂欢仪式、狂欢语言和笑声。狂欢精神对于推翻神圣的王权和虚假的官方主义有着很大的作用,这种狂欢精神也会颠覆等级压迫和一切神圣隆重的事物。然而,最吸引学者的是狂欢化对文学作品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他们眼望上苍》一书将狂欢元素、狂欢二元对立体和狂欢精神呈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分析书中的狂欢仪式、狂欢广场和狂欢人物,我们对狂欢理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狂欢精神与赫斯顿在《他们眼望上苍》一书所想要表达的主题相吻合,即黑人女性对自身身份和自由的追寻。更重要的是,狂欢精神对边缘文化的强调与赫斯顿对于黑人文化传承和黑人民俗文化的描写一脉相承。因此,通过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解读《他们眼望上苍》,使读者有新的视角来研究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对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巴赫金 狂欢化 《他们眼望上苍》 狂欢二元对立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INTRODUCTION9-15
- CHAPTER ONE THE CARNIVAL ELEMENTS IN THEIR EYES WEREWATCHING GOD15-25
- 1.1 THE CARNIVAL SQUARES15-17
- 1.2 THE CARNIVAL COLLECTIVES17-21
- 1.2.1 Carnival Clown: Tea Cake18-20
- 1.2.2 The Fool: Matt20-21
- 1.3 THE CARNIVALISTIC RITUALS OF CROWNING AND DECROWNING21-25
- 1.3.1 Joe’s Crowning and Decrowning22-23
- 1.3.2 Tea Cake’s Crowning and Decrowning23-25
- CHAPTER TWO THE CARNIVAL AMBIVALENCE IN THEIR EYES WEREWATCHING GOD25-33
- 2.1 THE AMBIVALENT CHARACTERS: THE BLACK WITH“WHITE”SOUL25-28
- 2.2 THE AMBIVALENT THEME: DEATH AND REBIRTH28-33
- 2.2.1 Deaths: End of Hierarchic Oppression29-30
- 2.2.2 Rebirth: Janie’s Journey to Self-identity30-33
- CHAPTER THREE THE CARNIVAL SPIRIT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GOD33-46
- 3.1 THE SPIRIT OF MEANIPPEA33-37
- 3.1.1 Echoing the Current Issues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34-36
- 3.1.2 Indicating a Utopia for the Black36-37
- 3.2 THE SPIRIT OF SUBVERSION37-46
- 3.2.1 Subverting the Patriarchal Value38-41
- 3.2.2 Downgrading the Sanctity of Religion41-43
- 3.2.3 Reconstructing Black Culture43-46
- CONCLUSION46-49
- BIBLIOGRAPHY49-52
- ACKNOWLEDGMENTS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壮麟;走近巴赫金的符号王国[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2 梅兰;论巴赫金的参与性美学文论范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周泽东;;作者的命运——论巴赫金美学中的作者问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刘坤媛;;巴赫金“对话”理论中国化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5 曾军;;后巴赫金时代的文化理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翟婷婷;;巴赫金与马克思交往思想之比较[J];太原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7 王永祥;;巴赫金的对话性美学思想[J];艺术百家;2009年04期
8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J];学习与探索;2009年05期
9 王永祥;;巴赫金的关系哲学[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5期
10 耿波;;巴赫金美学中的“聚置”诗学模式[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齐效斌;;巴赫金符号学思想初探[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田春凤;;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圣经诠释[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四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与俄罗斯文论家谈论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3 钱中文;“我们这些人实际上生活在两种现实里面”[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刘文飞;彼岸的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季水河 刘中望;学术对话·学理诠释·学科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马剑;中国成就举世瞩目[N];人民日报;2001年
10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3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5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济远;试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程军;巴赫金“对话”美学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3 文浩;巴赫金主体性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瑞煊;巴赫金主体建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力浠;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十日谈》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6 王均会;巴赫金外位性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帕列依·安娜;从语言层级角度看《接受的复调:中国巴赫金接受史研究》的汉译俄问题[D];黑龙江大学;2015年
8 侯春林;巴赫金对话理论与圣经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9 严静;[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10 王安捷;狂欢理论视域下暴漫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490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849068.html